诗词笔记: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
作者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新声,新的歌曲。
撩乱,搅得心情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试翻译如下
军中有人起舞,琵琶翻出新的乐声,不管怎样翻新,却总是唱边塞的人的离别家人的情感。这样搅得人烦乱的写边愁歌曲却还是让人听得不愿意止歇,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这首诗我想说两点。
一是曲折。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怎么才能让文章曲折呢?这首诗给了示范。看其四句,一句一个意思,这意思的下一句总是与上句对立。“换新声”了,却是“旧别情”;既是“旧别情”,可还是让人“听不尽”;“听不尽”边愁,却依然像长城一样坚守于边塞。这样的一句一反转,却并无穿凿的匠气,而是给人以自然而然的感觉,何也?最根本的是作者体悟了边塞将士的细微心理。真切的情感都不是光滑的平面,都是复杂且多彩的。真正体悟了所要描写对象的情感,文章写出来自然就曲折有趣。演诸葛亮的戏很多,申凤梅的《诸葛亮吊孝》最驰名,根本原因也是申凤梅把握住了诸葛亮的细微情感,既有对周瑜去世的惋惜与悲伤,又有力保孙流联盟的殷切,还有务求全身而退的机变与小心,等等复杂情感,都被申凤梅演活了。申凤梅有一句话叫“戏是假的,情是真的”,这也是写文章编故事的圭臬。
二是结尾。之前说到宋之问与沈佺期赛诗,上官婉儿认为宋之问赢在结尾两句上,说宋之问的诗结句“犹陟健举”,沈佺期的结句“词气已竭”,意思就是说,宋之问的诗到了结束还有昂扬向上劲头,令人遐想,沈佺期的诗却把意思说尽了。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其《诗论》中说到温庭蕴的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认为最后一句“肠断白苹洲”去掉更好,因为这一句把前面营造的氛围、抒发的情感说得窄了。(凭记忆写的,原文我没有找到,大致是这个意思。)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吕本中总结后说得更明白:“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是说,诗歌要在结句上下功夫,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引发更深厚的情感或者更深刻的思想。王昌龄这首诗的结句就是这样,前面三句都在讲思乡,最后一句却跳了出来,以景抒情,写出了更复杂的情感。看其语码,“秋月”含有高洁的意思,也有团圆的意味,而“长城”则是保家卫国的象征,秋月照长城,就是以一颗爱国心来卫国护家,这是四句不停反转的诗歌中最大的一次反转,思乡的愁绪化作了爱国的坚贞,那长城似已不是砖垒的土砌的,而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筑成。因这一句,这首诗虽然情绪苍凉,却又不失高昂激越。记得很久以前有一首歌《十五的月亮》,歌词以夫妻对话的形式的叙说守家与护国的无怨无悔的情感,我揣测词作者是从这首诗里得到了灵感。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