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与羌活胜湿汤
在中医观念中,肾为先天,则脾胃则为后天之本。脾具有运化水谷之作用,我们进食后,胃负责受纳和腐食水谷,而脾便运化水谷,将水谷转化为身体需要之精微物质,再转输全身,这便是为何脾胃也叫做气血生化之源。但若是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司,水液失于运化,便在体内囤积形成内湿,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当然,湿为六淫之一,除了内生湿邪,还有外湿侵犯于人体。但不管是内湿还是外湿,其基础病因皆为湿邪。而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条条文,“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又该如何去理解呢? 诸痉项强即为症状,意为身体自觉强直,活动不利或是无法活动,《黄帝内经》则认为这样的症状都责之于湿邪。
湿性黏滞,容易阻滞气机,而气机一旦被阻,气血则周流不通,肢体经络失于濡养,便可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重者便可见肢体僵直活动不利,如困扰诸多老年人之风湿疼痛。且因四肢之轻健需脾胃源源不断之灌注,脾气亏虚,湿气泛滥,土湿阳衰,自然灌注无力,则四肢肌肉症见活动不利。
对于湿邪所犯之“项强”,自然需要除湿止痛。按照《黄帝内经》的思路进行调理,可以这样调治。可以选用李东垣的名方——羌活胜湿汤。该方中有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炙甘草各五分,蔓荆子三分及川芎二分。方中选取二活为君,祛风除湿止痛;防风祛风止痉,川芎祛风活血止痛,以助二活之功,共为臣药;藁本、蔓荆子同样可祛风祛湿止痛,作为佐药加强君臣药之力量,而炙甘草则负责调和诸药,同时防止诸药过于辛散,耗损正气。
羌活胜湿汤以重用二活之祛风除湿,同时佐以各解表祛风之药物,目的在于迅速使外来之风湿邪气从表而解,以防其继续深入脏腑,故该方在临床上也成为了风湿在表之痹症的常用方。虽然《黄帝内经》条文谓皆属于湿,但实际上风为百病之长,外来湿邪侵犯人体时,往往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邪,故不仅需要除湿,还需祛风解表。
此外,对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这一条文,我们仍需辨证地去看待,盖肢体屈伸不利、痉挛抽搐等症,除了湿邪,风同样能够引起,如肝风内动之证。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多属于湿”,多从湿去论治,当然还需根据四诊之资料辨证论治。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以上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以上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用法
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
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功用主治
疏风、胜湿、解表。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胜湿汤最早记载于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1](又叫《内外伤辨》)上卷“四时用药加减法”一章。原文记载:“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在李杲另一本著作《脾胃论》中也有记载。
方解
本病病因为外界风湿过盛,侵袭人体,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则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故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再联系其主要为“肩背痛不可回顾”“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等筋脉关节不利、腰背疼痛症状,可知其主要为肝肾之气亏虚。故本病是由外界湿邪过盛侵袭人体,而人体肝肾之气不足无力抗邪所致。
这与岁土太过之年、太阴湿土司天之年等外界气候湿盛时所致的病候相似。如太阴湿土司天之时,外界湿邪过盛,民病“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同样是湿邪侵袭所致的筋脉拘急,关节不利等症状。故其治疗原则也大致相同。《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对此提出治则:“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即用苦味与温性药物祛湿散寒。甚则用发汗、利小便的方法使湿气泄于体外以祛除湿邪。
方中羌活、独活共为主药,二者皆为辛苦温燥之品,其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归肾、膀胱经,故皆可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其中羌活气味较强烈,主入膀胱经,能直上巅顶,善祛上部风湿,独活性味较淡,主入肾经,偏于下行,长于祛腰膝筋骨间风湿,两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防风味辛甘,性温;藁本味辛,性温;二者同归膀胱经,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祛风止痛。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脾肺胃经,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本方中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六味药均为辛温苦燥之品,以苦燥湿,以辛散之品祛散湿邪,再以甘草温补脾土,缓急止痛,同时能缓诸药辛散之性,使之祛邪而不伤正,则外邪祛而脾土安,病安能不愈?
历代医家解方
《医方集解》汪讱庵: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风能胜湿。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若水湿在里,则当用行水渗泄之剂。
《张氏医通》张石顽:此治头项之湿,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风药,以祛上盛之邪。然热虽上浮,湿本下著,所以复用独活透达少阴之经。其妙用尤在缓取微似之汗,故剂中加用甘草,以缓诸药辛散之性,则湿著之邪,亦得从之缓去,无藉大开汗孔,急驱风邪之法,使肌腠馁弱无力,湿邪因之内缩,但风去而湿不去也。其有腰以下重,寒湿之邪留于阴分也,本方加防己以逐湿,必兼生附以行经;或见身重腰沉沉然,湿热之邪遍于阳分也,本方加苍术以燥湿,必兼黄柏以清热,非洞达长沙术附、桂附、栀子柏皮等方,不能效用其法。
《医门法律》喻嘉言:按湿上甚而热,汗之则易,下之则难,故当变其常法而为表散,此方得之。
《医镜》顾松园:此升阳散湿之剂,凡湿从外受者,无论在上在下,俱以此方随证加减治之。按《金匮》云:“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言太阳病则必有发热恶风之候,湿留关节则痛,阳郁不伸则烦,脉不沉细,则非有外风与之相搏,故只名中湿,亦名湿痹者,谓湿邪痹闭其身中之阳气也。治宜此方,微汗以通其阳。
《医方考》说:“脾胃虚弱,湿从内伤者,二陈、平胃之类主之。水停于膈,湿胜濡泄者,六一、五苓之类主之。水渗皮肤,肢肿黄胀者,五皮、茵陈之类主之。今湿流关节,非上件所宜矣。经曰风胜湿,故用羌、防、藁、独、芎、蔓诸风药以治之。以风药而治湿,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又曰无窍不入,惟风所能,故凡关节之病,非风药不可。用甘草者,以风药悍燥,用以调之。此之谓有制之兵也。”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用羌活胜湿汤加附子治疗寒湿腰痛。治疗肩背痛,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兼气郁滞痛者,则常常作痛,加木香、陈皮、香附也。
气虚郁痛者,则时止时痛,加升麻、柴胡、人参、黄芪也。
血虚郁痛者,则夜甚时止,加当归、白芍也。
血瘀郁痛者,则夜痛不止,加姜黄、五灵脂、红花也。风气郁盛者,痛则项肩强,加威灵仙也。
湿气郁甚者,痛则肩背重,加苍术、白术也。痰风凝郁者,痛则呕眩,用本汤研送青州白丸子也。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经中有湿热也,更加黄柏一钱,附子半钱,苍术二钱。
如腿脚沉重无力者,加酒洗汉防己半钱,轻则附子,重则川乌头少许,以为引用而行经也。
如伴见身重、腰沉,考虑下焦湿热阻滞,加苍术、黄柏祛湿热,苍术、附子祛湿通经。
如伴见腿脚沉重无力,湿邪较甚,可再加酒洗防己利湿通经,或附子改为乌头。
防己,《汤液本草》中记载:“《象》云:治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补膀胱,去留热,通行十二经。”
附子,《汤液本草》中记载“通行诸经引用药”“《珍》云:治脾湿肾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