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讲积块病生成的病因与机理(肿块、肿瘤)

下面讲第四段,167页,这一段是讲积块病生成的病因与机理。现在临床上说的肿块,《内经》是叫积块啊,积啊,积还是对的,肿块是一种现象,积它是包含病机在里头了,逐渐积累起来了,积块病生成的病因与机理。

我先读一遍: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歧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疾奈何?歧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塞,血脉凝塞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膹胀,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这积块病形成的机理。当然这积块病的形成,看来这段讲的主要病因是得有寒,有寒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有其它因素。所以说“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怎么长大的?形成了,长大了,这是怎么个过程?什么个道理?歧伯回答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首先是主要的一个邪气是寒邪,“厥乃成积也”。“厥”就是逆啊,寒邪厥逆于上导致气血也逆行,气血瘀滞,又逆乱又瘀滞。寒邪之气上逆,导致了气血雍滞逆乱。为什么说寒邪从上逆呢?因为本段一开始讲了,寒湿袭虚,病起于下,它先从下边受的邪气,再往上,这是本段的思路,它一开始就讲了。当然也不见得都是得从下的,但是寒是导致气血凝滞的一个主要原因,不错的,过去我们前面两篇讲过的,“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有“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所以这里还是讲的寒。因此从《内经》的角度看,《内经》时代的思路看,导致气血凝滞的外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寒邪。治疗气血雍滞不通的话,一般说要注意温散通血脉。即使化为热了,你在用凉药的时候,还得要用点温通药,不然的话也是通不了。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它怎么样形成的积呢?病因是寒邪,它怎么样成为积块病呢?“厥气生足悗”。“厥气”,就是寒逆之气,寒气逆乱,寒逆之气,“厥气”。“生足悗”,“悗”是指的活动不利。“足悗”就是指的下肢活动不利。因为刚才我说了,本段开始就讲了,寒湿之邪病起于下。所以寒邪的逆乱之气,先导致下部,足部,下肢活动不利。“悗生胫寒”。下部活动不利,也可以出现下肢,“胫”,是小腿部,小腿部的寒冷,变凉。“胫寒则血脉凝涩”。小腿部寒那小腿部的血脉也凝涩。“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血脉凝涩不通了,寒气就向上行到肠胃。入于肠胃的时候,歧伯前面讲了,前面讲是从表邪气传入肠胃,这是邪气从下传入肠胃。上面不是从毫毛吗?然后络脉、经脉、伏冲之脉,然后到肠胃的。这个是说寒气从下,直接传入到肠胃。“入于肠胃则膹胀”。前面入于肠胃则“贲响腹胀”,这就“膹胀”。“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肠胃膹胀了,肠胃之外的汁沫受到影响,也就是气滞阻于肠胃之中,而使肠胃之气也因之而郁。肠胃里边的气滞不畅,肠胃之外的气也不能通畅,内外是相关的,内外是相互联系的,不会说肠胃之中病很重,肠胃之外气很畅,不可能的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是相连、相抑制、相互影响、相互相通的。所以“肠胃膹胀”,肠外汁沫也“迫聚不得散”。这个“迫”,教材解释说是“迫使”的“迫”,可以。第二个解释,“迫”也是“搏”的意思。在《内经》里头,这三个(搏、迫、薄)经常一块用。当然作“厚薄”的“薄”的时候,用也有,少,多半是作这个(搏)用。“迫聚”,相互搏结,肠胃之汁沫相互结聚在一起了。迫,搏聚吗?所以“迫使”也可以解释,这个“搏斗”的“搏”也可以,搏聚而不得散。汁沫搏聚不得散,那么就凝结了吗?“聚”不就凝结了吗?凝结是什么呢?汁沫凝聚不就是所说的痰吗?《内经》是没有说“痰”了,这意思用我们后人的话来说,这就凝聚成为痰了。凝聚成为痰如果再凝聚的话,这就成为痰核了,就成块了,块就是核。“肠外之汁沫”,凝聚不得散就凝结为痰,或者是凝结为痰核,核本身就是块,日以成积,这逐渐的就成为块了,就单纯的邪气导致了肠胃汁沫凝聚不散就可以结为痰核,成为积块,可以了。但是下面还谈到了血的问题,“迫聚不得散就日以成积”,逐渐逐渐的就变大了,就成了积块病了。“日以”不就一天一天的嘛,随着时间的往后延长,经常的迫聚不散,那汁沫就逐渐越结越大,成了积块病。

下面是讲的血脉的病了。“卒然多食饮”,饮食过度,饮食不当,“则肠满”。突然的吃多了,喝多了,可不就是导致胃肠满吗?这是邪气不是从外入了,不是寒邪从外入的,而是直接伤于内了,从肠胃开始了,直接在肠胃。“卒然多食饮”导致了气机逆乱,可不病直接就在胃肠?所以“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生活起居不节,不知节制。或者是用力过度,就可以导致络脉受伤。“卒然多食饮,肠满”。“肠满”其实肠中络脉也会受伤,突然地食饮不节,使得肠满,肠中络脉或者胃肠中的络脉也会受伤。“起居不节,用力过度”。这个络脉伤,就伤的范围就更广了,脏腑经脉都可以受伤。如果“起居”包括房劳的话,肾脉也会受伤,“用力过度”可以伤腰骨,也可以伤别处。腰骨问题我们提到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这不也是强力吗?还有“摇体劳苦,病伤于脾”。《经脉别论》我们也讲过吗?“摇体劳苦,病伤于脾”,那不也是劳苦吗?这用力过度。所以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可以伤很多的经脉乃至于内脏,使得络脉受伤。经脉和肢体的络脉、脏腑的络脉受伤。“阳络伤则血外溢”。“阳络”是指在表、在上部的络脉,受伤的话就血外溢。所谓“血外溢”出现什么症状呢?就会出现衄血。衄血有鼻衄、舌衄、齿衄,甚至于肌衄,就是皮下出血了。鼻衄是最常见的,牙齿也可以衄血,舌头也可以出血啊,九窍都可以衄血。当然我说了,鼻衄是最常见的。但是呢?既然外出的,上窍出的或者皮肤出的,这是属于阳络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衄血”是指鼻衄、肌衄等等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病伤于内,内部的络脉受伤,或者说是下部的络脉受伤,“阴”是指的下部或者里部嘛,“则血内溢”。那么“血内溢则后血”,则容易出现大便的出血。刚才说了,络脉嘛,“卒然多食饮则肠满”嘛,直接就伤到肠胃了。那么“肠满”,肠的络脉伤就可以出现“后血”,那算里不算表,所以“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还有“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还可以出到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刚才说了,肠外汁沫被寒邪迫聚不得散而凝聚,我说成为痰核,可以是一种,同时这又提到,肠胃络脉受伤的话,血可以溢到肠胃之外,肠胃外边又有寒,“汁沫与血相抟”“抟”也是结合在一起,凝聚结之为抟。这不单是汁沫的问题,上面有汁沫受寒之后凝聚,这又说血又和汁沫凝聚在一起了,“则并合”,血与汁沫“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这个积块就更大了,这积块不单是汁沫,不单是我所说痰的问题,又加上血了,瘀血而成块,这不是成积块病了吗?那么积块病现在看来有两个成分了,一个是血,一个是汁沫。也就是痰,又有痰,又有瘀血。“卒然外中于寒”。又突然受到外寒,是一种原因,或者是“内伤于忧怒”。或者内有情绪导致的,七情,特别是“忧怒”。“則气上逆”。使得人体的气机上逆,上逆当然就成为邪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六经,三阴三阳的输穴都不通畅了。“温气不行”。“温气”就是阳气,邪气上逆或者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使得气机逆乱。“六输”,六经的输穴都不通畅,所以阳气也就不能正常运行。“凝血蕴里而不散”。“蕴里”的“里”,在《太素》上作“裹”,“因于湿,首如裹”的“裹”。血液凝涩,蕴育着、包裹着而不能散。什么不能散了?血不能散,津液不能散,气不能散。“津液涩渗”,津液也不能够正常地代谢了。“涩渗”,教材有注释,“涩渗”《甲乙经》作“凝涩”,津液也凝涩。津液,其实肠外之汁沫也是津液的一类嘛,津液不得散。你看,津液刚才说了,肠外汁沫和津液是一类,津液、汁沫、血、瘀血、气,凝聚在一起了,气血津液凝聚了,不得散就成了邪气了。“著而不去”,停留而不去。“而积成矣”,这就成了积块病。积块病,在本篇所提到的,原因主要是有寒,又有卒然多食饮,又有起居不节、用力过度,还有忧怒,七情、情绪致病,这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气血津液不能布散而凝聚在一起,气也凝,血也滞,津液也不散,都结合在一起,叫做凝血蕴裹而不散,裹结在一起了,成为积块病。你看这个原因很多,但是最后是由于气血津液的凝聚,成了血块病。这是本段,关于疾病的生成与病因的问题,机理的问题。那么正是由于这样,这么多原因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在医治治疗积块病的话,这些思路你都得有。又要有温散,又要有活血,又要有行气,又要有化痰,起码这几个思路是最基本的思路。至于到体内,象《内经》上,象本篇所说的,“至其淫泆”,或者化寒,或者化热,或者蕴郁成毒。那你要根据具体情况,“至其淫泆”,你要根据它“淫泆”的情况,再具体分析,但是主要的思路是要有。那么凝结了,凝结了,对!咱们还可以用软坚散结,凝结成块了嘛,这都是我们中医常用的方法。所以这是从它的病因、病机上,从本段的理解看,对于这类病的治疗,应该这几个思路都应该有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施治。

我们继续上课,教材168页。也就是《百病始生》篇积块病生成与机理的[理论阐释]和[临证指要],上节课我们已经把原文串讲完了,在串讲当中,其实我已经讲到了,积块病的病因和机理的问题。[理论阐释]中强调了积的病因与病机,病因主要是寒邪外袭、七情不和、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这都是原文的话了,进一步讲“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所以寒邪是积病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外因,正是因为寒邪的性质有凝敛的特点,所以可以使气血凝聚而不散,因此容易结成块。

再有就是七情不和,七情也是导致积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到现代研究癌症的专家们,近年来也承认了情志因素或精神因素在积病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我讲课的时候好象提到过,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医界还基本不承认精神因素对这类病有影响,反正在西医的《内科学》上谈这些病的病因的时候,甚至于外科上,很少谈到情志因素,但我们在《内经》时代就已经提出来这些病和精神因素有着明显的关系。因为七情过激首先导致了内脏的气机紊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在讲《举痛论》九气为病的时候,其中六个气都是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气机紊乱,而形成各种疾病,所以在这里又给予了进一步的强调。当然,还有饮食、劳倦等因素。

同时,也可以看到,虽然寒邪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寒邪侵入到体内有化热的可能,由于个体的状态、体质不一样,尽管是寒邪,它也可能化热。七情、六欲都可以化火,五志都可以化火嘛,所以也可以化热的可能。因此对积病,从传统的理论上看,除了寒、除了瘀、除了痰、除了气血等等之外,它也有一个化热的可能。

教材总结了积的病机,主要是寒凝、气滞、血瘀、津液凝涩而聚而为痰,积聚而不散,日久而成。同时又指出,《内经》当中关于积的篇章还有《灵枢·水胀》、《灵枢·刺节真邪》等,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临证指要]

(《百病始生》篇积块病生成与机理)强调了两点:

一是积的病因理论对预防癌症的积极意义。教材结合现代临床观察,指出积就是赘生的肿物,现今临床称之为癌,当然肿物有良性的、有恶性的,好象一般的说恶性的才称之为癌,当然现在所称之为癌的多属于“积”的范畴。其重要的病因“寒”可看作是广义的,泛指外邪,就是说除了寒之外,还有其它的外邪,有热、有毒,它都可以算到其它的里头了。从临床观察,气候异常、紫外线照射过度、日光的曝晒、空气的污染均可致癌,当然这些因素就不能说是简单的“寒”了,所以这个“寒”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内经》中又指出七情过激、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积证的发生,这些致病因素都是从生活方式方面提出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研究报道、这是近年的报道,直接与遗传、职业有关的癌是存在的,但是为数不多,而与人类生活方式、或是生活中的行为有关的癌,却占到了80%。因此医学界提出了“生活方式癌”的概念,这一认识与《内经》的论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认为抽烟、酗酒、熬夜、吃夜宵等都容易致癌,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吸入汽车尾气,甚至在厨房吸入炒菜时释放的油烟,都有致癌的可能性。指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的转型、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心理负荷的加重、饮食中各种添加剂的加入、营养过剩,以及与衣食住行有关的不健康因素,都可能引起癌变。特别是食物中各种添加剂,就这一点来说,确实值得注意,为了长期保存而加入添加剂,这类东西如果吃的过多了,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近年来好象好一点,在80年代那阶段的时候,有很多的所谓的保健品,其实都加入了激素类的东西,说是小孩子吃那个长得快、长得胖,吃那个保健品就食欲好,好吧,近年就看到了,有些女孩子8岁就来月经了,太早了,长得肥胖肥胖的。经过细打听,当然我没做过大面积的统计,但个别病例确实见到了,那跟她们小时候吃那些东西都是有关系的。所以不要随便吃所谓的补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哪个是真的保健。换句话说,我们做医生的也应该向病人、向群众做宣传,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二是积的病机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那还是要从病因上来说嘛,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这些也属于病因,本身也是病机,这四者合并凝聚而不散,日久成积,在临床上提出来对于邪毒壅盛的积聚,用攻毒散结的方法,比如用蟾皮、斑蝥、露蜂房、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等草药,都有散毒的作用;对于气滞血瘀的积聚,用理气活血散结的方法,比如黄药子、槟榔、枳实、枳壳、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之类来理气活血;对于血瘀严重的,可以用逐瘀散结的方法,比如水蛭、虻虫、乳香、没药等,这些能理气散结还能止痛嘛;若有气滞血瘀与痰浊凝结者,可在理气活血基础上再结合化痰散结法,如胆南星、生半夏、木馒头、海藻、昆布、象贝母之类;如肿块坚硬,可用软坚散结法,比如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山慈菇之类。总之,中医临床治疗积块的治法多样、药物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是抓住了寒凝、气滞、血瘀、津液凝涩四者为纲。同时还指出,在治疗的时候,即使是“大积大聚”,也不要用量过大,病程要适当控制,所谓“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否则,用药太过就伤正气,所谓“过者死”(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这是治法当中的重要理论,以后我们在讲治法的时候还会提到。

(0)

相关推荐

  • 寒则积,积则癌!祛寒就是防癌!

    当代社会癌症的患病率不断增长,今天道玄从中医角度预防癌症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帮助! 1.癌症不是用来治的,而是用来防的! 现在最有具威胁性的癌症是肺癌,然后女性其他主要肿瘤还包括乳腺癌(有乳腺 ...

  • 《伤寒论》讲解胃肠疾病因何而来?有哪些症状?

    <伤寒论> 胃肠壅滞 神志状态 在现代生活中长期的精神紧张.劳累等都可导致胃肠功能的失调. 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是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这为"脑肠相通"学说奠定了基础. 有许 ...

  • 王洪图讲黄帝内经01

    王洪图讲黄帝内经01

  • 王洪图讲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论

    方法论特点:从功能.整体.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所谓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对我们医生而言,怎样认识疾病.怎样治疗和预防疾病,这就是方法.从层次上来说,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 ...

  • 王洪图讲《素问·生气通天论》节选

    第33课 病因病机概述 我们今天讲新的内容,第四章,病因病机,在教材的124页.从概念上来说,病因就是生病的原因,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出现的疾病,也就是导致了人体阴阳失衡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病因.其实病 ...

  • 王洪图讲: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 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 ...

  • 王洪图讲“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上面这一段,是讲的五痿在面色和五体上的一些特殊的表现(五痿的望诊),这些不难理解,五脏应五色,五脏各有所主.下面,最后一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了,这一段就应该很好地记住,说的是治痿独取阳明的问题.痿病 ...

  • 王洪图讲五脏补泻

    下面看第二段,248页.是讲五脏所欲之治法.也就是五脏在其有病的时候,他希望用什么样的药味对它有好处.希望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也就是适合用什么药味来治疗.下面我读一下: [原文]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 ...

  • 王洪图讲“毒药攻邪,五谷养正”

    现在我们讲249页,饮食五味调养五脏那一段. [原文]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 ...

  • 王洪图讲《素问·五常政大论》服药常规

    现在看本章的第六节,<素问·五常政大论>节选,在254页,这一篇我们过去没提到过,所以把篇名说一下,"五常政","五"是说的五运,因为这一篇也是讲五 ...

  • 王洪图讲中药的饭前、饭后服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这句话是说服药的方法问题,在服药的时候,"前后"是说的饭前和饭后,如果是病位浅,这个时候的病用药应该是在饭后服:如果是病位深.病所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