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说长阳】资丘古镇“田永茂”商号印版
○明嘉靖《荆州府志》中的《长阳县图》,标注有“资裘镇”“资裘庙”。
长阳资丘,是享誉湖北乃至全国的知名古镇。目前见到最早记载“资丘”地名的历史文献,是明弘治《夷陵州志》,称为“资求”,有滩为“资求滩”,有庙为“资求庙”。至明嘉靖元年时,又有资求镇(或称资裘镇)的建置,以及资求市的市场名。资求(资裘)之名,一直沿用至清代初期。其后,雅化为“资丘”,因避孔子讳,书写为“资坵”或“资邱”等,以资坵最为常见。上世纪80年代后,复定名为资丘至今。
○原资丘古镇,已淹没于隔河岩水库库底。(图片来自网络)
明清时期,资丘是军事守御要地,更是商贾繁华之地。资丘商贸的兴起,得益于清江水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800余里的清江河,只有宜都至资丘200多里可以通行木帆船。因此,资丘成为鄂西南地区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民国《长阳县志稿》记载:“邑属市场,不下四十余处,地脊民贫,生意冷淡,向惟资丘较称繁盛。营业者,客户与土著,同操利权,活金融。地傍清江流域,交通便利,为各市场冠。”而抗日战争时期,包括长阳县政府在内的各级各类机构西迁于此,官民云集,居民达到600余户,常住人口达2000多人,私营商户达200多户,摊点199个,古镇从此又有了“小汉口”的美誉。
○上世纪70年代的资丘古镇全景(图片来自网络)
清末民国时期,商铺遍及古镇,其中包括大量从外省前来经商发财的商人,形成了江西、汉阳、本地三个主要商帮。1922年,为适应商贸业的飞速发展,又专门成立了以调配资源、调处同业纠纷等为目的的资丘商会,公推吕良炯为会长,皮佑泉为副会长。有关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资丘古镇长不过1公里的街道上,汇集了18个省市的数百名商人。据覃守宪先生《老资坵》一书记载,当时古镇上著名的商号有:经营药材的皮恒盛、皮同盛,制作糕点的同发斋、同兴斋,经营布匹杂货的范珍记、魏林记、鲜仲记,经营红茶进出口贸易的彝新公司等等。资丘木瓜、资丘独活,更是从这里远销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
相关链接:誉满鄂西“范珍记”
○“田永茂”商号印版正面(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近日于网络,看到一方“田永茂”商号的印版,正是反映旧时资丘古镇繁华的实物。该印版为硬木质,长20厘米,宽6厘米,厚2厘米。木版雕刻精美,寓意吉祥,上部有“货真价实”四字,中部有“田永茂”三小字,下部为“银丝贡面”四大字,均为反文。印把上,刻有“田开沛记”四字。根据上述文字推断,该印版所属商号名为“田永茂”,老板名为田开沛,所经营的行业为食品加工业。印版的主要用途,应该是用于印刷面条的包装纸。印版的制作年代,从包浆和风格上看,应不迟于民国时期。资丘一带是长阳田姓的主要聚居地,推测店主田开沛,应为本帮商人。
○“田永茂”商号印版背面(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认为,“银丝贡面”这个商品名称,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食品的品质,更体现了经营者善宣传、重营销的思想。我作为一名80后,虽不曾有机会见识古镇的繁盛,更不曾品尝这种名曰“银丝贡面”的面条。但透过印版的图片,我也仿佛闻到了饱含麦香、状如银丝的古味,仿佛听到了当时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喧哗。
○“田永茂”商号印版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而“田永茂”商号印版体现出的信息,不仅反映了一段历史,更是对当代及后代的昭示。虽然现代印刷技术已经取代了老式印版,但“货真价实”这四个字永远不会过时。商人们如果始终铭记这四个字,并且像资丘古镇的商人一样,做到专注和坚持,那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会发财的。而他们所在的地方,也必然是繁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