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收音机的故事
☀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在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收音机恐怕不再受宠。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是稀有之物,很受追捧。
1964年下学期,我在黄龙小学工作。一次到县城参加教育工作会,看见有位熟悉的同行,手捧着一台小收音机,我顺手接过来欣赏了一会儿,羡慕极了,真是爱不释手,很想买一台。当时我很穷,每月只32.5元的工资,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东拼西凑,借了一百元钱,买了一台长20厘米、高10厘米的二手机,样式较美观,声音清晰洪亮,便于携带。把收音机捧在手上,我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们学校,我是第一个买收音机的,但万万没有想到,我回到学校后,师生们都把这个收音机当成了稀奇宝贝。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听到收音机的声音,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在呼朋引伴:“何主任买收音机了,你们快来听啰!”一时间,学生把办公室拥挤得水泄不通。好!为了满足师生要求,我干脆把收音机拿到操场坝,同学们蜂拥而上,把我围得透不过气来,个个都听得喜笑颜开,嘴里不停地说:“好听,好听,真是个好玩艺儿。”上课铃响了,收音机关闭,师生们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殃瘪瘪地回到教室。以后,每到课间休息,我就把收音机拿到坝子收听,大大增加了学校师生的娱乐氛围。
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买收音机的。学生回家后一传十,十传百,说收音机真好,可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还可听歌听音乐……好多社员闲时便跑到学校来找我听一会,有的生产队长干脆把我接到队里去。我记得接我去的有读书村的一、三、四、五队,黄龙村的殷家包、野猪池即四、六队等。特别是小地名叫池塘坪的读书村五队,离校三四里,队长谭观焕专程来学校,接我去他们队放收音机。是9月一个晴朗的夜晚,他早早安排了晚饭,我一拢他家,见桌上菜肴丰盛,觉得很难为情,赶紧吃完饭来到生产队保管室的坝子。只见坝子里坐满了社员,男女老少,拖儿带母,近百人自带座凳围成了一圈。
我将收音机放在坝子中间的一张小方桌上。收听前,谭队长讲话,对我表示欢迎,紧接着就是一阵噼里啪啦的热烈掌声。我打开收音机,先是听新闻,大家听得鸦雀无声。再调到唱歌等文艺节目,大家顿时欣喜若狂。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娘很惊奇地跑到收音机跟前,左看看,右摸摸,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这些人在哪里呢,他们吃么哩?”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整个坝子一片欢腾。快到十一点了,他们还要听,队长怕我累了,且第二天还要上课,叫我关机。临走时,社员们依依不舍的表情真让人感动。
当晚,谭队长给我找了个火把,我借着微弱的火光沿着长满草丛的山坡往回走,边走边打开收音机给自己壮胆,半小时后才返回学校。
1968年上学期,我在庙梁小学工作时,将原收音机处理掉,重新买了一台座式收音机。为便于保管携带,就请木匠师傅做了一个可以上锁的箱子来装收音机。
3月的一个星期六下午,庙梁四队的一位四十多岁的社员,叫王扬佩,听说我有个收音机,专门到我寝室玩,听了一会儿,他赞不绝口,连声说:“好,好,太好了!”接着,他硬要接我去他家玩一夜。其实,我早就知道他住在阴坡洞,是当时河梁区最偏僻窎(diào)远的地方,里面住着十多户人家(现已整体搬迁到庙梁一队)。
到阴坡洞的路非常难走,最难的是要从大溪河溯流而上,这条仅十多米宽的沟壑,夹在两座陡峭险峻的大山之间,中间要过两道“锁”(难走的关口),涉水十多次,然后还得爬很远的山路。到底去不去?我当时沉思很久,犹豫不定。但想到他住在岩洞里,家里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妈妈,很不容易出门看看外面的世界,经不住他再三恳求,于是勉强答应。
他背着七八斤重的收音机和我一起出发,经大溪河口往北方走。第一道关口就是头道“锁”。这是个长十多米,宽五六米的水塘,我不敢往深水里走,只好去攀爬离水两米高的一条石皮小路。他在前面拉着我的一只手,我在后面踩着手掌大的小石窝,另一只手紧紧抓住从石缝长出的小杂树枝,就这样一点点地往前挪,稍不注意就会跌入水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满身大汗,终于平安地过了这道“锁”。
随后又涉水十多次,每次都得脱掉鞋袜然后又穿上,好不容易到了二道“锁”。这里水面近三十米长,水流较急,水深及大胯,又没有可以绕行的小路。于是只好脱掉长裤,我背着收音机,他又背着我,一步一步地蹚水前行,中途他的脚踩滑了一下,把我吓得不轻,他不停地安抚我:“不要怕,抱紧我,快了,快了……”
走完大溪河,又开始在松树林中弯弯拐拐的上山小路上爬行。大约走了个多钟头,就到了他的家。这里就是阴坡洞,在与邓家土家族乡茶园村交界处的山梁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20多米宽、四五米深、高约3米的大岩洞,洞口前檐还搭盖着一米多宽的瓦片和茅草。走进洞口,一股饭菜香气扑鼻而来。我刚坐下,屋里老人就非常热情地端来一盅热腾腾的绿茶,又拿来一大把尺多长的叶子烟。他们是三代五口之家,住在这个岩洞宽敞有余,冬暖夏凉,柴水方便,非常舒适。
一会儿开始吃晚饭了。满桌丰盛的农家菜,炖鸡、猪蹄,都是农村招待贵客的佳肴。我暗想:他们是早有准备啊,我若不来,多么对不起老人家!按当地风俗习惯,主人要给客人拈菜,我虽大口大口不停地狼吞虎咽,但碗里始终装得满满的,我多次谢绝,他老娘还是不停地拈菜。我实在不好意思了,就把收音机打开,给饭桌添点热闹气氛,顺便分散下他老娘拈菜的注意力。
这时,外面陆陆续续进来30多个从五六里远外赶来的男女老少社员,他们听说王家来了一位有收音机的老师,专门来看稀奇热闹的。岩洞里一下子来这么多人,几十年来第一次!洞里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大家都听得非常开心,连声叫好。直到半夜十二点,他们才恋恋不舍地打着火把离开。看着散布在阴坡洞山坡上如星点般闪烁的火把光亮,心情格外复杂。
老王家虽住着几十年的岩洞,但也算得上是殷实人家。洞里很卫生,衣被干净,那一夜我睡得很是香甜。第二天早饭后,一家人目送我离去。老王又把我从原路送返学校。他们的深情厚意,我至今难忘。
从无到有,收音机见证着那个特殊年代;从受宠到冷落,收音机传颂着改革发展的中国“好声音”。
(作者系巫山县师培中心退休教师)
如何关注
①复制本微信号“wsrwdl”,在“添加朋友”中粘贴并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名称“巫山人文地理”,即可找到、关注;
③用手机扫一扫下图或长按下图,选择“识别二维码”,然后关注。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投 稿:cqwslq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