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秋雨后的一个艳阳天,几个六七十岁的同学有机会同登药王山。这次是同学虹升贾在同学群里写了一段委婉的话成行的。他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家在药王山附近,多次上药王山,依然对药王山有割舍不下的情节。我很积极。
老同学见面,十分高兴!“人间的面,吃一碗少一碗;人间的面,见一面少一面”。是说,人生是一次减法,来日并不方长。我则想,六七十岁以后,见一面多一面,因为的确是多了一次见面。
药王山是“药王”孙思邈归隐之地。孙思邈在药王山写下了医学巨著《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和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共60卷,含方论8100余首,涉及中医药多个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虹升贾的热情向导和介绍中我们怀着并非旅游而是膽仰的心情参观药王山。走到药王手植柏前,雄姿伟岸,树干纹理扭转,仿佛祖师爷孙思邈转身对我们有话说:中医药是我炎黄后辈的传家之宝,世代传承,华夏昌盛!手植柏伸展身肢,抖动柏实。柏子仁,养心安神,是《养心汤》的君药。仿佛先生转过身子告诫,养心则心静,光环下的人生不是真实的,虚名毫无意义。治病救人,也是强国富民之大事。又言,养心则心净,心净则心宽,心有多宽,你的生活便有多美丽。药王手植柏旁边的殿宇里陈列着西北大学生物系中草药腊叶标本,标本说明由生物系领衔老教授亲手小楷书写。先哲孙思邈的敬业精神传到西大老教授,从唐朝传到今朝。相信炎黄子孙的敬业精神会经典永流传。陕西省黄陵轩辕庙中有一棵古树名叫“轩辕柏”,高过20米,树围7.8米,已经历5000余年风霜。柏树长寿,且柏能寿人,药王孙翁偏爱柏,药王山翠柏尽眼。孙思邈,藉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相传是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道名“妙应真人”。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孙思邈年高身恙,恳请返回故里,著书立说。永淳元年(682),与世长辞。“金殿”是孙真人的座殿,始建于宋嘉佑四年(1059),金大定九年(1169)扩建,始称“金殿”。后修茸十余次,原貌犹存,是药王山现存的最早建筑。药王山山中有山,“五台山”的山门高筑在悬崖上。这是明朝为纪念孙思邈所建(后修茸)。祀殿内供奉着彩塑药王像。殿壁浮雕日月山川,云龙飞舞。献亭的柱檐拱枋,木雕擎天力士,游龙大象,凤翔鸡鸣,仙桃佛手,莲花菊朵。更有吊柱风铃,仙音绕梁。一派天人合一和谐景象。细读那祀殿楹联,耐人寻味。蜚声四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究所所长、教授、博导霍松林撰联并书:“方著千金济世深知人命贵 国除百病求医毋忘药王灵”。霍老师教导我们铭记孙思邈悬壶济世的功德并重视以人为本。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获中国书法协会“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已故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协主席、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刘自椟先生撰联并用他具有成就的篆书书写:“胆欲大心欲小 智欲圆行欲方”。刘先生教导我们学习岐黄之术要象孙思邈一样融会贯通。智圆。行医要象孙思邈一样守医德。看病要重视辨证论治。开药要胆大心细。胆大源于知识,不延误。心细寄予整体观念,不偏激。行方。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第一卷中论述医德,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大医精诚》:第一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当今的“医者”,面对孙思邈《大医精诚》,天人共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