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中的合掌,您怎么认为?
问题:关于对联中的结构合掌,您怎么认为?
前言
不太明白题主什么意思?
对仗的上下句如果意思相同,如两掌相合,叫合掌。既然是对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一样,不存在什么结构合掌。
不知道题主是不是指创作五七律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4联中有结构相同的现象。
一、上下句一意的合掌
王籍是南北朝梁朝的诗人,其代表作《入若耶溪》诗云: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其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指山林幽静之意。但是”蝉噪“与”鸟鸣“意思一样, ”静“和” 幽“意思一样,上下句意思差不多。
这是作诗之人需要避免的事情。
二、如何避免合掌?
1、王安石
(宋)阮阅《诗话总龟》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古人有“风定花犹落”之句,无人能对,舒王对以“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若对“风定花犹落”,则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舒王是王安石,他用王籍的“鸟鸣山更幽”来对古人的“风定花犹落”同样是写山林的幽静,但是鸟鸣对风定,幽对落,就避免了合掌。
2、宋之问
说道合掌,我们常见到一种说法: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古人外出骑马,所以途中和马上是一个意思。寒食就在暮春,因此合掌。
不过我们今天读到的版本有点变化,《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途中改为愁中,便不合掌,但是寒食、暮春仍然合掌。
三、结构的合掌
题主提到结构合掌,是指句子结构的雷同。
例如首联: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句子结构是:212
颈联: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句子结构也是:212
首联和颈联并不相邻,因此这种情况很正常。 五七律的首联和尾联不需要对仗,因此上下句本身就很自由。
但是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二联4句的结构雷同, 例如:
《早朝》 王维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城乌睥睨晓,宫井辘轳声。
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
这首诗的中间二联句子结构就雷同。
城乌--睥睨--晓,宫井--辘轳--声。
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
在阅读的时候,这种现象会造成节奏的雷同。
我们可以看看杜甫的几首五律,注意中间二联的句法变化。
《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结束语
1、合掌,一般是指对联中,上下句的意思雷同。
这里其实对于创作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对于宽对的熟练使用。
很多学诗者掉入了工对的陷阱,不敢使用宽对,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阅读量不够。如果多看古人作品,就会发现宽对多于工对。
2、至于结构的合掌,有人认为是五七律中,两副对联4个句子的结构相同。无论这种现象是不是叫做合掌,都应该避免。
不过, 五言律诗毕竟短小 ,这种句子结构雷同的五言律其实有很多,即使是杜甫、王维等名家的作品也如此。
但是,创作七律就要特别注意避免了。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