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大家闺秀·陈先英印象
——漳平作协的女作家们(三)
牧原
陈先英似乎天生就有一股子大家闺秀的气质。你看,瓜子脸的她就坐在那里,浅浅地看,淡淡地笑,静静地听。她说话时不缓不急,表情上不温不火。如果你夸奖她什么,她总是说:“这没什么。”给你的感觉,完全一副与世无争的知识女性的样子。
陈先英是闽西的客家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生于上杭旧县一个普通家庭里。可是,她从小就生长在漳平的大山里,按她自己的话说,“三代矿工”。许多人也许不知道,漳平曾是我国南方仅有的有烟煤产区,麦元煤矿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很有名的能源基地,偌大矿区,几千工人,厂房宿舍栉比鳞次,产销两旺,商业发达,号称“小香港”。先英从小在这种“大山中的都市”里长大,性格中难免既有山野的质朴,又有都市的情怀。
你根本想不到,陈先英后来读的是龙岩卫校助产士专业,毕业后又回到了矿山医院,助产士的工作一干就是八年。这八年间,经她的手来到人间的矿山的孩子和附近乡村农民的孩子,少说也有几百个。这些新生命呱呱落地时,假如知道那双轻轻捧着他们出世的巧手后来是一双握笔写作的作家之手,一定会有两分讶异,八分荣幸。
不知是上初二的时候,一首小诗《生命之光》被老师张贴在墙报上而播下的那颗文学的种子终于发芽了呢,还是矿上的领导突然发现那双巧手还能创造更多辉煌,有一天,陈先英就被抽调到矿部办公室,开始“写材料”。
说是写材料,其实就是写通讯报道,这种只盯着一个单位写的文字工作,笔者干过,一天两天还行,干久了真的很烦耶。可陈先英一干就是十几年,而且成绩斐然,大量介绍矿山情况的“豆腐块”文章刊登在各级报刊杂志和行业报上,使得这个藏在大山里的煤矿一直难以被世人遗忘。直到今天,矿山不景气了,人都快走光了,作为“留守部队”的她,依然笔耕不辍,为昔日的荣华,继续奏响悲壮的余音。
这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操守。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个“责任感胜于能力”的人。谁都知道,这是谦词。
你以为陈先英只是个“写材料”的?才不是哩,她早就秣马厉兵,悄悄地变换笔法,向文学进军了。从2008年第一篇散文在《闽西日报》发表后,她的带有独特感悟和文辞略带凄美的散文和诗歌,就犹如山涧里清澈的溪水般,静悄悄地流淌着······
我们不看她那些《史记》式的新闻作品了,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她《小石潭记》式的一些文学片段吧:
“阔别多年,再次归来,思绪万千。依稀可见风烛残年的八角楼、学校、矿办公大楼,已充满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但见矿路边的那棵老枫树,枝干依然粗壮,树叶依然绿得发亮。她也年岁久远了吧,年年岁岁见证了多少出出入入的人们。还有那一口鱼塘······(散文《大瑶矿,我回来了》)”
“花开在眼前,把片片爱拾零,收藏起一枚书签,感动生命的无限给予,让心灵绽放整个春天。(散文《花开在眼前》)”
“一直不愿意承认母亲老了,因为母亲永远为我们高擎一轮不落的暖阳,母亲一直在身边,无怨无悔地延伸着庇佑的苍穹,用自己朴实的母爱无私地为儿女编织着美丽的衣衫。(散文《母亲老了》)”
“远方
我魂牵梦萦的天堂
关山夜明
落英凝香
远方
从心上到脚上
却需要用一生的时光去丈量(诗歌《远方》)”
回头看,人的一生很短,往前看,未来的道路还长。陈先英才过了半生,而她这单纯的半生似乎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用一双巧手迎接新生命,二是用一双巧手写就新篇章。陈先英呐,你迟早要走出大山的,未来的日子还很多,你这个大家闺秀,希望你保持淑女气质,发扬知性特质,把后一件事做的更漂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