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特殊教育”
另一种“特殊教育”
张夷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
每次被问到:“特殊教育是什么?”,我的回答还是:“就是教盲聋哑、智障、自闭症这类儿童。”
但是,我们经常忽视另一类“特殊群体”——资优儿童。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天赋异禀的儿童,例如课本中熟悉的方仲永,少年爱因斯坦……当然,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很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的,各方面都很好的……
如果把全人类放在一条曲线上的话,那么它会呈现一定的正态分布。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处在中间的90%,前端的5%和末端的5%都应该算是相对于常人的“特殊人”。古代的时候,科举制度下,我们更关注前端的5%,因为他们是更可塑的人才,而末端的5%往往被忽略或者被歧视。当代社会,出于人文关怀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的重心转移到了末端的5%,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资源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理由是:他们特殊,他们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们需要被爱,被关怀……这的确是一个社会的进步。
那难道资优儿童不特殊吗?他们也是人类社会中少数的存在。
【精英教育】
说起精英教育,我还有千千万万个你肯定第一反应就是小学时的种子班,初中时的提升班,高中时的理科班……特别聪明的孩子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师资,上更好的大学,找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人生。于是,曲线上90%的那类人群就会提出抗议:“这些一出生就有着良好资源的人,为什么还要享受到那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
所以照这个思路,因为这些孩子先天条件太好了,所以要减少他们所能享受的后天资源,把他们拉下来,和我们一样平庸,这就是我们要的社会吗——所有人都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公平吗?
【少年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立之初就有人诟病提出异议:那么小的孩子上了大学,他可以照顾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吗?他的心理年龄远没有发展到和他的学龄一个水平,他的身心发展会健康吗?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能处理好吗?……
的确,这些都是需要被考虑的问题。
但是,如果他有能力去学习更深入的知识,为什么不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一个已经能看懂微积分的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教平面几何、简单代数,这是怎样的一种无聊?如果不能保证孩子在普通课堂里学得更好,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去驳斥“少年班”的弊端,因为这样的驳斥不过是一种言语上的“宣泄”,其实质并不能改变任何东西。如果觉得不好,就要去想怎么去做得更好,而不是直接放弃。
【特殊教育=身心障碍教育+资优教育】
特殊教育的对象既包括身心障碍儿童又包括资优儿童,他们都是社会中少数一部分的存在,相对于正常人来说,他们都属于“特殊群体”。既然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给身心障碍儿童各种社会资源和优待,那为什么资优儿童享受不到这样的资源?难道就因为这个社会同情弱者?因为大家都觉得身心障碍人群比较“可怜”?这样的社会观念本身就是畸形的,但这样的畸形观念本身又是真实且普遍存在的。出于人的本性,人们习惯性地会同情比自己弱的人,然后会给他们很多关心和照顾,反之,人们会羡慕和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尤其是那些有着更好的先天条件的,所以,一旦这些人再拥有比自己更好的后天资源,内心的“愤愤不平”就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身心障碍儿童可以被多元安置,那么资优儿童为什么不可以?
不管是智障还是天才,他们都是正态分布曲线中的两个端点,他们都是少部分的存在,他们都是“孤独”的,因而他们需要同样的关注,需要同样适合他们自己的资源。这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它所能提供的不只是要满足绝大多人的需求,同时也要照顾到少数人的需求,社会需要提供给每个人合适的土壤去成长和发展。
【结语】
① 天才也是孤独的
很多时候我并不喜欢别人夸我“天才”
仿佛我像是一个异类
和他们不同
他们以为我拥有聪明的大脑
有无限的优越感
但他们不懂这个称号的背后是
我——满满的孤独
② 不是享有同样的资源才叫做“公平”
我有一个面包,但你现在不饿
我忘了你很渴,你需要的仅仅是一杯水
这就是社会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包
不是提供相同的资源才叫做“公平”
你不饿,所以不用面包
但是,请别忘了
我很渴,我需要水
【后记】
大二的时候,上过系里女神老师的一门课——《天才儿童教育》,那时候的我有着和很多的你们同样的想法:“都是天才了,为什么还要格外的教育,这不是更加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了吗?”这节课的期末作业,我以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桑为例做了天才教育的分析,因为伊桑不是完美的“天才”,他是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例子的投射,他很接地气。这样的“天才教育”是我所能接受的。
真正的思想转变,是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前两天,参访了台北市的资优教育资源中心,听了中心主任激情昂扬的汇报,尤其是最后那句几乎是喊出来的:“难道把资优儿童拉下来和我们一样平庸,才是我们要的结果吗?”我的想法在那一瞬间发生了质的转变。
思想和心灵同步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想着用文字写下些什么聊以宣泄。但终究发现文字的无力,它不能表达我全部的内心以及我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但,安慰自己说:人生终究是靠自己慢慢领悟的。别人从你的文字中得到的也不过是“看了一眼,感慨一会儿,一段时间即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