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力 || 逝去的稻花香 ||“一人一城一故事”优秀征文选登(89)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逝去的稻花香》

作者|任宏力(陕西商洛)

  很久以前任塬村是叫做任家塬的,祖祖辈辈都这么叫的,也不知在哪朝哪代叫成了任塬,所以任塬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现在。还有本村和邻村的人还叫它为然塬,当然这个然塬与任塬只是字音不同而意思相同罢了。到了现在却又有人叫起了任家塬,因此,听起来倍感亲切,前几年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到了晚上隧道上面亮出鲜红鲜红的大字,分明的显示着任家塬隧道,但现在的行政称谓还是任塬村。

  任家塬地处鹤城东南边,按以前的说法叫乡下,按前十几年的说法叫郊区,以现在的说法叫街道办事处。不管怎样叫,这里祖祖辈辈住着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流岭河和南秦河在刘湾村汇合,然后沿任家塬村西由南向北而下,不到一公里便与丹江河汇聚自西向东缓缓而下。两条河流绕村而过便在这里形成了三角洲一样的地带,因此也就富足了祖祖辈辈的任家塬人,同时也造就了任家塬稻花香的传奇。

  任家塬种植的水稻也分粳稻和糯稻,粳稻种植量比较少只是满足自己过年过节用,大量种植的就是糯稻。这里种植的糯稻还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那就是桂花球也叫桂花香,桂花香名副其实,稻谷成熟时它的香气能飘十里八里,煮成饭那香气在屋子里三天都散不去,于是桂花香便成了任家塬的品牌。

  任家塬的人每年到了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用桂花香做出一瓦罐一瓦罐甜香醉人的醪糟,再到了正月十五,家家都要滚上白白圆圆的元宵。然后到了端午节家家都会煮上一大锅粽子,然后把粽子放在地窖里或者吊在水井里,一直吃到小麦收割完或者更长。

  每年端午节不管家里多么的贫穷,人们都要到县城的粮食集市买上几斤任家塬的糯米,要么拿上几斤黄豆,十几斤小麦先卖掉,再换回几斤糯米,就能吃上又香又黏的粽子。桂花香富足了任家塬人,同时也给脑子灵活的人带来了商机。这些人从别的地方购进一些糯米,再掺点桂花香,便冒充任家塬的米了。老辈的鹤城人你是骗不过的,因为这些卖米人没有任家塬人特有的厚道和豪爽,任家塬人卖米从不搞价,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卖,成交后还要给你添上一把。而在那些米贩子跟前你可以砍价,结果一斤米便可以省下几分钱,当时的高兴劲那是不言而喻的,但粽子出锅后才知上当受骗了,一来是没有那么重的香气,二来粽子的米是散的,三来吃起来也没有桂花香的劲道。拿起粽子就想起任家塬的桂花香,心想来年一定要找有经验的老辈人教教自己怎样才能买到好米。

  桂花香的种植先从育秧苗开始。四爷是小队里育秧的第一高手,记忆中的四爷一直是背着手走路的,腰里总是别个旱烟袋,从我记事起四爷的头发就是白的,但几十年一直那样。每年育秧的活都是四爷一人干的,其他的人只能打打下手。

  开春后四爷就在打谷场上开始忙活,他让人们把牛粪晒干,在晾晒牛粪的同时把种子浸泡在大水缸里,等牛粪晒干后碾碎再用筛子晒成细末后才运到育秧田里。在这里我们把育秧苗的田叫秧模子,秧模子不大长方形的大约有6个平米,一个模子接着一个模子,总共超不过10个。秧模子的地不用翻土下秧前被搞的平平整整,像没铺被褥的土炕溜光溜光的。等种子快发芽时,就在秧模子里铺上两寸厚的细粪,然后灌上水浸泡一天放去水后撒上种子。

  在育秧苗的前几天里四爷可是没黑没白的守在秧模子地里。他要根据当时的气温和水温来控制秧田里的水分,因为在秧苗没有生根前水是不能长期浸泡的,那样会烂根的,因此需不停的灌水和放水,等秧苗长到一寸高时就可以减少放水的次数,秧苗长得再高点就不用放水了,四爷就可以回家睡大觉了。

  秧苗育好了,那就到了最壮观最热闹的时候了。这边大田里牛拉着木条编织的耱扒犁在水田里来回跑着,更有趣的就是耙地的犁把式需站在耱扒上,让牛拉着走,因此这可不是一般的人能驾驭的。小孩子站在地边大声地吆喝着让牛拼命地奔跑,掌握不好平衡的犁把式就会摔到稀泥里,引起孩子们的开怀大笑,当然孩子们也少不了挨几把犁把式扔过来的稀泥,尽管一个个弄个花猫大脸可照样那么高兴。

  秧模子这边也是热闹,十几个妇女在四爷和几个老头的指挥下拿个小凳子坐在秧田里,悠闲地起着秧苗,这看是简单的动作其实也是技术活。下手不能太重,太重就会掐断秧苗,太轻由拔不出秧苗。妇女们这时候话也最多,叽叽喳喳的说话有时就会忘了手里的活,便就招来长者的谩骂,于是引起一阵阵幸灾乐祸的笑声。如果被骂的人这时看谁不顺眼,就会发生农村天天都有的女人战争,六娘在这里可算是常胜将军。或者谁的腿上有了扯也扯不断的蚂蟥,便会发出一声声的尖叫声。

  大田这边我最爱看的是往水田里扔秧苗,秧苗拔出后用稻草扎成小把,大人们一手抓上两三把往水田里仍,他们的扔法及其好看,秧苗在空中划出一条45度的绿色的弧线,落在远远的地方,我也试着扔了几次,但每次都扔不过5米远,更有趣的是强强每次都把秧苗扔到身后,最终让队长踢上几脚,便哇哇回家了。

 

  接下来是十几位插秧能手的表演,队长让他们先拉条线,可他们决议不要,最终只在秧田的中央拉了一条线,然后十几个中年男人,弯着腰撅着屁股倒退着一下一下插着秧,这些人像打了鸡血似地,一个比一个快,而且插得就像拉了线一样直。男人们在这种场合是最善于表演的,而且是最爱表演的,平时的偷奸耍滑在这里跑得无影无终,他们知道这时的重要性,他们知道他们是在创造桂花香的传奇。过不了几天原本一片黄泥地里就竖起了绿油油的秧苗,秧苗的生长也要经历重生,叶子由绿变黄,然后再次变绿,这叫换苗,有的秧苗可以不经过换苗一直绿油油的生长。

  任家塬用于灌溉的水来自南秦河,每个小队在河堤上都修有一个引水的水道贯穿于河堤,在河道里修一条大坝人们喜欢叫它布袋,大坝是用两丈长的木椽打入河床多一半之后在用柳枝编织成网,最后用石头和泥沙围成的。于是在夏天这儿就成了光屁股孩子的天然游泳场。

  盛夏的到来,大雨会使南秦河与丹江河河水猛涨,夏季的洪水对于任家塬来说可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一年难遇的好机会,满河满堰的大水就会把大坝冲的只剩木桩,这时队上的壮汉就会聚集到河堤上,他们不是为了防洪,而是打开水道口,把洪水引进稻田,这时稻田里的水就由清变红,人把这个过程叫涌地,等天放晴时退去清水地里就会积上一层厚厚的红泥,红泥之后慢慢的变成青色,这就成了天然的肥料,涌上的红泥一来能增加土壤的厚度,二来增加土地的肥力,并且能管到小麦收割。所以任家塬的水稻从来是不施化肥的。�

  夏日的阳光使水稻卯足了劲的生长,茁壮成长的秧苗便会招来各种各样的害虫,其中以稻苞虫危害最大,我们把这种虫叫网虫,网虫在幼虫时蚕食叶子,因此人们直接下田用手捉。到了蛹期的害虫就会用吐出的丝把稻叶网在一起,使水稻叶子发黄死亡。这时人们就用分叉的柳枝从水稻叶片由下往上把网上撕开就行了,因为这时的蛹就不再吃叶子了。所以,任家塬的桂花香从来也是不打农药的。

  农历的七月十五人们忙着收获粳稻,这时的桂花香悄悄地孕穗,抽穗。等到灌了浆时,沉甸甸的稻穗便招来大批大批的麻雀,于是稻田最先出现的就是它的守护神稻草人。

  但是稻草人只能在刮风下雨时起起作用,这样稻田就有了赶麻雀的专职人员。由于赶麻雀不能离开稻田,所以稻田边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草棚子,饭点时家里人就会把饭盛在瓦罐里送来。赶麻雀一般不安排青壮年,大多数是五十以上的老人,或者是十五六岁的男孩子,记着我高中毕业那年在队上上过半年工,其中就有一二十天的赶麻雀工作,挣的是四分的工时,当时还不如七分的妇女。麻雀的到来是成群成群的,密密麻麻的带着呼呼声,只要落下一块田里就会有几十斤的损失,因此赶麻雀就得在麻雀没有落下时大声吆喝,于是乎大田里的吆喝声是此起彼伏,有时人们也拿破脸盆,或者铁锨敲打,一曲曲的交响乐一直演奏到水稻收割。

  到后来由于农田实施一料改两料,使水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减少。再到后来由于丹江河道长期取沙,使河床降低水无法引到农田,使几百亩的稻田一下子下降到十几亩。到现在各种建筑用地使桂花香彻底成为记忆。

  由于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我就特别喜欢吃粽子,吃元宵,喝醪糟,但再也闻不到任塬桂花香的香味了。

作者简介

 任宏力

  任宏力,男,1963年生,陕西商州人,现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遗传生物学科任教师。

“大秦岭牛伯伯核桃酱”杯

“一人一城一故事”有奖征文

  2016年11月1日起,《嘉年华时光》公众号面向全国有奖征集“一人一城一故事”。

  一、征集主题:面向全国所有写作爱好者,以“一人一城一故事”为主题,将你的故事以文章形式写出来,亲情、友情、爱情、亲子、人生、职场、倾诉等,字数控制在2000字左右为宜,所有来稿将在原创文学公众号“嘉年华时光”择优发表。经作者授权,“嘉年华时光”公众号也会帮助投稿者向更多媒体投稿传播。

  二、评奖办法:文章一经修改发布,我们会在当月月底,结合文章的阅读量、评论量等,再进行网络投票,最终综合评选出一等奖一名,奖励价值128元的核桃酱大礼盒一个、价值49元简装核桃酱一提;二等奖两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两提;三等奖三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一提;所有获奖作者都将颁发荣誉证书。

  三、投稿须关注微信公众号“嘉年华时光”(slycniegl )”;并添加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四、请将你和这座城市的故事编辑好,务必写清楚文章标题、作者姓名,附作者简介、个人照片,以Word打包文档的形式,通过邮件发送至邮箱:408440374@qq.com。邮件主题名为《***在**城市的故事》。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五、来稿文末必须附有作者联系方式(地址、微信号、手机等),以便联系和发放奖金。原创首发故事优先采用;已在纸媒发表作品择优发布。

  六、由于来稿较多,我们会按照投稿先后顺序编发。严禁一稿多投现象。

  七、本征稿启事从即日起到2017年3月31日止。

  八、特别欢迎优秀商家或有识机构冠名、赞助,支持征稿、特约发布品牌故事。

投稿说明
1)来稿请一定附稿件内容、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个人微信号等)
2)所有来稿坚决不允许抄袭、剽窃等行为,责任自负。请作者不要一稿多投,尤其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请不要再投过来。纸媒发表过的优秀作品我们择优编发。
3)因我们的编辑和校对人员都是业余兼职,请各位作者以后在投稿前一定校对好自己的文稿。如格式混乱、文中插有过多表情符号等不符合规范的文稿,不予通过。
4)投稿一个月后文稿还没有发布也没有收到编辑通知的,请另投他处。

5)从11月份开始,所有入选的原创文章发表全部打开赞赏功能,我们将改为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30%为编辑、校对、制作及平台运营等费用。

6)〈嘉年华时光〉平台原创作者的书籍评论、读后感等,为便于读者购买,我们可在文章末尾加上网购的购书链接。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欢迎点击右下角蓝色字「写留言」参与评论
(0)

相关推荐

  • 杨明灿丨稻香如梦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里的大河景观也许就是伊河.伊河如带,飘出伏牛山,飘到九皋山下,河面骤然开阔,至龙门段冲积成了一条百里长的河川.丰沛的河水,犹如伏牛的乳汁,哺 ...

  •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

    如同一株水稻,完成了使命,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泪目. 一缕米香,一阵稻浪,一亩禾田.有 ...

  • 一粒稻米一生的故事

    人类浇灌了稻谷,稻谷养育了人类,一粒米从"出生"到"生命完结",是一个短暂而又伟大的过程,播种-萌芽-成长-丰收,大米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是洪荒之初大 ...

  • 稻田仅仅用来种水稻?村小农网教你放入虾蟹一起养,多赚两份钱

    欢迎来到村小农网,这里将是你农村创业赚钱的秘密基地. 虾蟹,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需求.现在出现了一种比较火热的混养方法,就是稻田虾蟹混养,不仅能够促进虾蟹的生长繁殖,水稻的产量也能够得到提高.那么怎么在 ...

  • 珍惜每一粒米!从李子柒的视频看水稻的一生:一场持续5000年的轮回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耳熟能详的<悯农> 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但是 你真的了解盘中之餐背后的故事吗? 数万年前的某一春天,一位先民随手将野外寻来的几把野稻丢在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六卷 现代水稻示范园 3

    几个蓝工装工人从水稻育苗机的一端将空的秧盘放到传输带上,机器自动在盘里填加育苗基质.浇水.撒种和覆土,一旁的拖拉机将秧盘运往田地里,由工人整齐地摆放在育苗床上. "农民用传统办法育水稻苗至少 ...

  • 图解大米种植全过程:8大步骤,城里人来见见吧!

    [导语]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那大家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的米饭是怎么种出来的吗? 下面就跟着米老板一起来看看耕作过程吧.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但仍不失 ...

  • “父亲的水稻田”

    来源:今日常山 2017-06-14 09:51 记者 吴可嘉 插秧 扔秧 下田 最小的"稻友" 学插秧 分享好诗 合影 从2014年年初开始发起众筹到今年,常山籍知名作家周华诚发 ...

  • 南方的农村又快要插秧了,10亩农田,人工插秧要几天才能完成?

    文/农夫也疯狂 即将到五一劳动节了,在小时候其实是很不喜欢五一劳动节的.虽然这个时候放假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娃来说,放假了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来帮助父母干农活了.在农村里,对农民朋友来说,虽然五一 ...

  • 散文窗 || 胡家喜 | 容忍后的茁壮

    容忍后的茁壮 作者简介:柳林津,原名胡家喜,江西鄱阳.风浪中出生.湖水里泡大.为写而写心会不安,爬行于字里行间,寻一处清静柔和. --xi yun zhai chu pin 生命总在纯粹中来临,而生存 ...

  • 繁星 | “风”吹稻花香

    那年,村里来了一位农技员指导村民们种植杂交稻稻种.农技员中等个子,常穿着一件白衬衫,卷着裤脚,骑着一辆"二八杠",每天早出晚归.那时,没有网络,村民们对"杂交水稻之父&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