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在取经前期走得飞快,后期逐渐变慢,该变化与观音又有何干?

(博士论西游第七二七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57)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观音为了让唐僧退出东土大唐,她故意不明确告诉师徒四人,取经成功之后,他们将在何地成就正果,弥勒则派出黄眉童子下界,自称为“黄眉老佛”,说出了“果正中华”,在向如来示威的同时,来离间唐僧与观音的关系。

黄眉童子把这个秘密公开披露之后,看起来好像对观音占据东土大唐十分不利,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他的这一做法,却产生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唐僧师徒的行进速度由快变慢、逐渐懈怠,给观音将唐僧挤出东土大唐,创造出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那么,唐僧在取经前期走得飞快,后其逐渐变慢,难道完全是因黄眉怪的一句话引起的吗?当然不是,其实观音早已筹划得当,在“水陆大会”上宣布取经行动时,她看似正常,其实暗藏玄机地向大唐君臣宣布了取经的准确里程。

对于从东土大唐到达西天灵山的里程,“能普阅周天之事,能遍识周天之物,亦能广会周天之种类”的如来,他好像不太清楚。所以,在观音出发要去寻找取经人时,他吩咐观音,“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

观音遵照如来的指示,她与木叉一路之上,“半云半雾,约记程途”,在她到达东土大唐之时,已经基本了解了取经路程的远近,即我们所熟知的“十万八千里”。所以,她在确定唐僧可以胜任取经人之时,就留下了简贴,明确向唐僧告知了取经路途的里程。

正常情况下,唐僧只要得知取经路途的远近,他基本就可以计算出取经所需的时间,这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行进速度是十分熟悉的,即使考虑到路途中不可预见的障碍,比如被“虎豹妖魔”所困等,他也能估算出大致的时间。

因此,当唐僧在洪福寺的徒弟,以及太宗皇帝李世民问他,“几时可回?”他先回答“或三二年,或五七年”,后又十分确定,“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皇帝根据唐僧承诺,在唐僧西去取经之后的第三年,即贞观十六年,“差工部官在西安关外起建了望经楼接经”。

然而,唐僧这一去就是十四年,在十一年的时间中,“太宗年年亲至其地”,前来接经,却是年年望穿秋水,也难见取经人回来,这不能不让他心中失望!试想,作为神仙的金顶大仙会埋怨观音“哄”了他,只是一个凡人的太宗皇帝会不会也在埋怨唐僧“哄”了他呢?

可以大概率地认为,李世民很有可能就在埋怨唐僧!皇帝埋怨唐僧,当然也会影响到其治下臣民,他们对唐僧的信奉程度,也可能因此会打点折扣。

不过,取经时间的不确定对唐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算大,只要他能够利用真经为百姓求福,大唐众生对其信奉程度就会得以修复。但是,取经时间的不确定性与唐僧师徒成就正果地点模糊性的结合,却成为影响大唐众生对他们真心信奉的死穴!

由于取经里程确定,取经时间自然也就确定,为了尽快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回真经,唐僧在取经行动之初,他即使一刻不停、快马加鞭,也只是嫌慢,刚到万寿山五庄观,就想着是不是此处“相近雷音不远”。

然而,黄眉怪告诉唐僧师徒,取经之后,他们能够“果正中华”,也就是说,即使路上走的慢点,等取经成功回到东土之后,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真经强大的功能,来修复因取经时间过长而丧失的信奉程度,自然也就懈怠了下来,甚至在金平府,他们能停下来住上一个多月,根本不着急赶住已经不远的灵山了!

不过,唐僧师徒却不知道,观音正是利用他们懈怠的心理,让他们慢下来、再慢下来,用了14年、5040天的功夫,才到达灵山、取到真经。接着,只给短短的8天时间,就让他们“回东返西”,不给他们一点时间,来修复因取经用时过长而失去的信奉度,他们只能彻底退出东土、远离大唐!

观音此招真的好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