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名著必读书目
一直不明白岳美中老先生说的“专学《伤寒》,容易涉及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的意思,读了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病篇》才知道,后世书对仲景是很好的深化和补充。胡老一生只研究仲景著作,也不太合适。虽说仲景以六经为万病立法,以伤寒治疗示医学之理,我必不是上智之人,读完仲景书就能举一反三,就能通治万病的能耐还做不到,故需读后人之书。后世书中,比较重要的当属温病类著作了。温病著作有很多,先要有个目录学,还要有合理的学习顺序,这样学起来才效率高。以下是我目前对温病名著的了解,也是我的学习计划:
1.《温病学释义》附篇:里面包括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幼科要略》中论及温病的内容)、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温热病篇》、余师愚《疫病篇》,这五篇都是重要的温病学著作,特别是叶天士的书,许多条文都要熟背、理解。(上海科技)
2.《重订广温热论》:这本书原作者是戴天章,后经陆九芝、何廉臣重订,由于此书不只是谈温疫,故将原书名《广温疫论》,重订后改名《重订广温热论》。陆九芝是伤寒名家,何廉臣是温病大家,此书可读性很强。(福建科技)
3.《感症宝筏》:此书也是何廉臣所作,内容我还没看,冲着何廉臣的名字就知道,此书对理解何氏的学术思想、对温病临床都有重要指导意义。(福建科技)
4.《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作者杨栗山,从书名可以推测,这一本书在鉴别“伤寒”、“温疫”方面较擅长。(福建科技)
5.《重订通俗伤寒论》:此书以六经辨证方法统一切疾病,是一本集伤寒、温病、杂病于一体的大成著作,书中很多方子被 选入中医学教材,临床实用性很强。(中医药)
6.《时病论》:作者雷丰,分季节论温病,脱却病名的束缚,随证治之,是不错的著作。(人卫)
7.《证治心传》:据刘景源书,这是一部几尽淹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其思想对后世温病名家影响巨大,值得一读。(山西科技)
8.《温病条辨》:作才吴鞠通。提起温病著作,几乎无人不知的一本书,后人将此书称为“集温病之大成”,可见赞誉颇高。金寿山说,吴氏的理论与叶天士如出一辙。而我认为,叶师的书精而不杂,吴氏的书多杂入运气学说、杂入手六经辨证之说,与辨证大法方同,却实大悖经旨。不过在三焦辨证方面,对湿热病证治,还有不错的借鉴意义。(人卫)
9.《温热经纬》:编者王孟英。虽然此书只是把几人温病家的书集在一起,但王孟英选了不少有特点的注解,更加上了自己的按语,据说王氏的按语水平极高。他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一起,被合称为“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可见他的书可读性也很强。(人民卫生)
10.《温疫论》:作者吴又可。是一本比较早的温病著作,很薄,里面的方剂也很少,不过对战汗而解及邪居膜原的述较有代表意义,一个“达原饮”,也被后世重视。(人卫)
上面10本,都是古人的书,离现代比较远,离我们较近的书也有很多,大多是对古书的重复誊写,可读性强的不多。
前天看到一本论述温病的书,给我带来新鲜气息,作者性情直爽,敢说敢说,是有真才实学的医生,这本书在论述四分辨证与三焦辨证的本质方面说的很好,很有临床意义。如果说温病理论象冰一样不好理解的话,读这本书就可称得上“破冰之旅”。他的书可读,他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书也可读。还有人民卫生出版的几本温病学讲稿,是以上各书的疏理,看看也有用。下面我主列列他们的书:
1.《温病临证破解》:编者谢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师从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先生,擅长温病及各科疑难杂病治疗。(中医药)
2.《温病纵横》:明确提出“四分辨证辨温热病,三焦辨证辨湿热病”的理念,在温病辨治方面确是一个进步。
3.《温病浅谈》:简要的介绍温病的辨治,易于理解学习,书虽薄,大法俱备。
4.《赵绍琴温病学讲座》:赵老最后一次讲解他的《温病提要》前十条,有助于深化理解他的理论。
5.《刘景源温病学讲稿》:列他的书,不是数他的好,而是他的书有视频,流传较广。实际上《金寿山温病学讲稿》在四分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对应关系方面做的最好,还有《孟澍江温病学讲稿》、《张之文温病学讲稿》、《郭氏温病学》等,都可以看看,不过内容多有重复。
还有《程门雪论外感病》、《章次公论外感病》、《蒲辅周论温病》、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张文选的《叶天士用经方》等书,也都是名家著作。在医案方面,必读书是《临证指南医案》、《未刻叶氏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王旭高,从《王旭高临证医书合编》中可以看出,他医学纯精,可师可法,必读。
以上诸书,看上去很多,实际上厚的不多,并且大多数内容重复,只要掌握了温病的大体(前10本书),哪一本书都不出这个范围,内容并不多,也不难学。用一年的时间,把这些书都熟悉一遍,并不是难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