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Zettelkasten 笔记助力学习
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酿酒师的儿子,在德国的行政办公室上班。他的名字叫Niklas Luhmann(卢曼)。他并不喜欢大量的社交活动,而是在下班后专注于阅读,关注自己在哲学,组织理论和社会学方面的不同兴趣。
他发明了一种做笔记的方法,跟随着自己的兴趣,在阅读或是生活的过程中,每当遇到新的见解或知识,他都会把信息记录到一张A6的卡片上,放进滑箱中。给笔记以编号和索引。他只是依靠兴趣在滑箱里不断积累。
直到有一天,他整理了一份手稿交给了当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Schelsky。Schelsky被这个外行的写作说震惊,直接回信推荐卢曼到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卢曼也很快在笔记系统的帮助下完成了教授所要求的的论文写作,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旅。在他后来30年的学术生涯里,他出版了58本书和数百篇文章,在社会中的经济,科学,法律,艺术爱情等研究课题都贡献了新的见解。甚至在他死后,后人基于他的笔记系统整理,又以他的名义出版了六七本关于宗教、教育或政治等不同主题的书。
后来的社会学者研究卢曼的工作流程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他的工作效率与他独特的工作方式有关。这种技术就是卢曼使用A6纸张记录笔记,并放入滑箱中的笔记方法。
对于学习者、知识工作者而言,笔记并不陌生,读书的时候会做读书笔记,上课的时候会做课堂笔记,考试的时候也需要记笔记(草稿纸)。
那么,既然大家都会记笔记,卢曼的笔记系统有什么特殊之处?笔记系统是怎么帮助他更好地学习,提高工作效率的呢?(后文称为Zettelkasten笔记系统,翻译过来就是滑箱笔记系统的意思)
01 笔记如何帮助更好地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将外界的信息内化为自己大脑中的知识的过程(如下图)
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会储存在我们的短时记忆中。然而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需要经过理解和记忆,过程并不简单。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笔记。
笔记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存储信息。将学习到的信息记录下来, 方便下一次翻阅,只有经过有技巧的重复,信息才有可能内化为我们的知识。
笔记的第二个作用,是在帮助我们思考和理解信息。当我们进行思考的时候,如果思考的事物就在我们眼前,会大大低便利我们的思考。
当然,这里的记笔记,是更加广义的写作。考试的时候写的草稿纸,数学考试需要计算,语文考试需要列作文的大纲,英语考试需要记录阅读题中零散的信息点。这些都算是笔记。写作即是思考本身。
即便信息转化为了长期的记忆,但没有整合、内化为己有,也无法成为知识。就好像我们中小学阶段背了这么多古诗,古诗文,但真要自己写,一首都写不出来。如果只是记忆。是无法称之为知识的。而内化知识,是要将新学习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就需要在知识与知识之间创造关联,大概如上图中的第5张小图。只有将知识与其他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不断完善和修正。
这是笔记要的第三个作用,就是创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这也是卢曼的笔记方式的第一个特点。
知识学习的最后一步是输出知识,影响其他人。而新的知识往往都发生在学科的边缘处,知识与知识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卢曼的笔记方法在笔记和笔记之间创造链接,即是更多地创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而当我们发现在某个主题下常常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和联系,就可以主动地将这个主题转化为文章,将知识传播出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我们的大脑和笔记系统是一个互补的协作的关系。
大脑的优势在于思考,但大脑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笔记系统的存在刚好弥补了大脑的缺点。笔记系统的首要负责客观地记录和存储信息,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可视化。是长期记忆的一种资源。而大脑则可以将仅有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专注于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释放出大脑的创造力。
02 记笔记的标准化流程
上面一部分已经说到了笔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的工作要显得更加复杂。面对复杂的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标准化的流程来规范作业。只有当写作笔记的流程被标准化以后,所有相关的工作才能变成一个与总体或部分相互关联的流程,写作的瓶颈也被消除,才有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一书中,给Zettelkastem笔记的写作定义了拥一套标准的流程如下:
1. 做短暂的笔记
当出现一个新的想法时,简单地将你想表达的想法记录下来,并放到inbox(收集箱)里,稍后再处理他们。
2. 做“文献笔记”
阅读的时候,有选择性地记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是你认为可能会在思考和写作中使用的内容。而单纯记下句子,是没有作用的。一个句子或名词,只有在他的语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做笔记时不能知识简单的复制黏贴,重点在于要用自己的文字去将信息翻译到空白语境中。
文献笔记指的是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句子,重新组织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这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同时我们使用的词语或句子,要尽可能地可以适应不同的语境(空白语境)。
需要强调的是也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每一次记笔记都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阅读、思考、理解并提取信息,转译成笔记。这样的练习过程并不会带了更快速的学习速度,但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高我们总结和提取信息并表达的能力,对写作和说话,都很有帮助。
3. 做永久笔记
每天回顾前面一段时间记录的临时笔记和文献笔记。并思考他们与你正在研究或感兴趣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 新的笔记是否与旧的笔记有矛盾?
- 是否支持或补充了你已有的信息?
- 可以把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问题或思考吗?
每一次思考笔记与笔记之间的关系,都是在重新审视过去的知识,并通过不断添加新的知识来修正自己的认知。
然后,使用完整的句子,披露你的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扔掉第一步的临时笔记,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你的参考系统。你现在可以忘记它们了。重要的是进入滑箱的永久笔记。
4. 创造联系
将与新的永久笔记直接相关的笔记联系起来,创造联系。
确保你以后可以找到这个笔记!或者在你作为讨论或话题的切入点的笔记做一个链接,链接到新的笔记上。
如果使用纸质笔记,创造联系的过程将变得十分复杂,卢曼在纸质的笔记中使用了4种链接和索引来实现创建联系的过程。
例如如果笔记A的编好是“21”,一段时间后又记录了一个与A的内容直接相关的内容B,就可以将B的编号制定为“21a”,并将两个笔记放在一起。
而现在使用支持“双向连接”的笔记软件,这一过程会变得十分简单。在这样的笔记软件里,我们只需要进行两类的链接方式:
- 使用双向链接,在有直接联系的笔记之间创造链接;
- 创建索引,适用于已经在某个主题下创造了较多的笔记。而索引在笔记软件中是通过【标签】功能来实现的,我们可以为这个主题创建一个标签来索引这部分内容。索引的使用方法有很多技巧
- 只需要给主题中几个比较适合作为切入点的笔记贴上即可,同时保证可以通过第一种连接方式找到其他笔记。
- 标签的命名也需要经过思考,书中提到,标签的命名需要使得看到标签名字时,进而可以感受到这个主题特点的语境。
- 标签的使用要十分克制,尽量少地创建标签,避免笔记系统变得太过复杂。
5. 跟着兴趣走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往滑箱里添加笔记。只要你对一个主题还感兴趣,你就会主动地阅读更多,沉淀更多。
所以书中建议到,永远不要漫无目的地进行头脑风暴,而是观察笔记系统中有哪些笔记可以提供参考。想法和创新在笔记与笔记之间的联系中产生。
6. 发展主题与写作
当我们一看在某个主题下积累了较多的笔记,可以主动地将这个主题的笔记摊开来,补充知识体系中缺乏的知识点。系统地组织论点,并初步构建出节,章或段的顺序。试着将多段笔记的文字组织成为线性的文章。
03 正反馈循环的设计
前面已经讲完了卢曼的笔记方法的思路和标准流程。或许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已经有做笔记习惯的人,或许会觉得自己原来的笔记方法已经足够了。而没有做笔记习惯的人,可能也很难坚持抽出时间来做笔记。
做笔记确实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事情,Zettelkasten笔记系统并不会使得我们阅读或是学习的效率变高,相反,他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当然同时你会学到的更多。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如果你是一位学习者的话,卢曼的笔记方法具有正向反馈循环效应。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笔记系统,而不是单纯的笔记方法的原因。
其正向反馈来源于3个方面
- 知识是具有网络效应的。随着所学习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容易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找到联系,我们也可以基于现有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知识,也让我们更容易发现新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记录的笔记越来越多,笔记之间的联系会更多,记笔记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
- 知识的收益反馈周期非常长,而人类天生就喜欢那些能够及时反馈的东西(比如游戏)。所以学习是相当反人性而行为。但**笔记其实是学习的一种即时反馈。
- 笔记系统和大脑的正向同步进步,过去我们学习后,收益者只有自己。而在大脑和笔记系统的合作模式下,我们在成长的同时,笔记系统也在不断成长。而大脑与笔记系统地优势是互补的,大脑负责思考和理解,笔记系统负责存储事实和联系。两者在互补的协作关系下同步进步。
这么看来,笔记系统也许算是学习的游戏化设计,《游戏改变世界》里讲游戏化设计的4个特点是有明确的目标,规则和良好的反馈系统,并且玩家需自愿参与。在你自愿参与学习的前提下, 笔记系统要求我们完成某个目标(记录一个卡片笔记)时,必要地进行刻意练习笔记本身是一种知识的可视化,同时以知识的复利效应让我们成功进入自我和笔记系统系统同步成长的正向反馈循环中。
04 使用做Zettelkasten笔记系统的工具
工具并不是最重要的,研究使用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实践Zettelkasten笔记系统更加重要。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关Niklas Luhmann的笔记系统的同学可以读读《how to take smart notes》这本书。书中对于如何正确的写作论文,如何正确地做读书笔记等话题有更加清晰明朗的阐述,都是非常有用的知识。
Zettelkasten笔记系统的工具主要依赖于笔记软件。要求笔记软件必须支持【双向连接】和【标签】功能。符合这样的笔记软件有很多,我不再一一列举。
我推荐的是使用Notion、flomo或者wolai这三款笔记软件。
结语
刚读完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如获至宝。像是和3年前在学习里图书馆里读完《搞定3》时是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是张无忌3年前学到了九阳神功,现在又学到乾坤大挪移时的感受。
《搞定3》里的GTD时间管理方法确实在过去的几年里给我很大的影响,让我非常有方法地系统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这本书里我也意外地看到作者说GTD和Zettelkasten的思路其实有共同之处,即是将工作流程标准化,原子化。在GTD里每一个原子是一项任务,并有标准的流程进行任务处理。(可以查看我之前的文章《时间管理大师》),而Zettelkasten的每一个原子是一个笔记,并有标准的流程指导如何记笔记。
此时我的notion里已经积累了几十张关于zettelkasten笔记系统的笔记。这篇文章也是由这些笔记整理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