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我们中医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肿瘤治疗方面有较好的疗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肿瘤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用药方面都有比较广泛的运用。故本文现将《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治法的指导意义浅析如下。
1“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探讨
“阳化气,阴成形”出自《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我们中医认为,气的功能包括阴阳两个方面。
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温热的、剧烈运动的等属性的功能都属于阳;凡是具有向下的、向内的、晦暗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等属性的功能都属于阴。
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对“阳化气,阴成形”的解释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气化与凝聚、动与静、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然界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运动形式。
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发挥正常的功能。阳性热,所以可以化阴为气。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
2“阳化气,阴成形”与肿瘤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肿瘤是属于整体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的产生并非是人体某个局部的问题,而是由内因、外因以及患者体质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我们中医认为,肿瘤的病因病机大概可分为以下八种:
①七情内伤。
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在中医理论里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类,称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活动的范围,并不足以致病。
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者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出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正常范围,以致造成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阳化气”不足,最终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②六淫侵袭。
中医将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六种外感病邪称为“六淫”,它可以单独侵袭肌体而致病,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合在一起致病,导致气血凝滞,痰湿积聚,致使机体“阳化气”出现障碍,在体内日久就变为肿瘤矣。
③饮食失宜。
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甘厚味,都会造成胃难腐熟,脾失转输运化,气血流通受阻,“阳化气”功能失常。如摄食过少,致使生化之源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会造成气血虚弱,脏腑失养,阳气不能布达周身,致使外邪入侵,最终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④痰湿凝聚。
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皆可使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痰湿凝聚,痰湿均属阴邪,“阳化气”功能受到影响,时间一久肿瘤自然就会产生。
⑤火毒内蕴。
火热为阳邪,易耗气伤阴动血,致使局部产生肿疡,“阳化气”不够,火毒不能正常的透发,蕴结于脏腑经络,则火热之毒,日久易发肿瘤。
⑥阴寒凝滞。
寒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导致“阳化气”不能正常运转,损伤脾阳,脾主运化功能失司,使阴寒凝聚。
⑦正气亏虚。
内经云:“正胜则邪退,邪盛则正衰。”正邪之间的盛衰强弱,决定着疾病的进退变化。若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阳化气”不足,肿瘤生矣。
⑧瘀血阻滞。
中医学认为,气血关系失调,气郁不舒,血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郁结日久,“阳化气”受阻,成症瘕积聚。以上病因病机都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最终形成肿瘤。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阳有扩散、温煦、推动、牵引的力量,主要表现为向外的一种宣通力量,而阴也有一种向内的敛聚力量,两者对立而统一,缺一不可,共同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而言,就是阴平阳秘的生命状态。
阳化气能力减弱时,阳气不能正常的布散全身,阴精自然无法弥散运动于全身,进而停留于机体某处,变成“阴成形”。所以说,笔者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就是对整个肿瘤产生机理的高度概括。
3“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肿瘤常用治法及临床意义的指导
3.1 清热解毒法
临床许多肿瘤患者常有便秘、口渴、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炽盛之候,常法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和水肿,在其某阶段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作用,但有时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在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常在大剂苦寒药中加入少量辛温之品,如羌活、附子等,不但不助热,反有开通玄府,布散阳气,逐热外出之功,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3.2 化痰除湿法
痰湿凝聚常为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故而对某些肿瘤和肿瘤发展的某些阶段,治疗当以化痰除湿为主,处方用药必须审证求因,凡见有痰湿凝聚之象皆可用之。如许多肿块,经久不消,不痛不痒,经久不消,逐渐增大增多,多系痰凝所致,可在化痰除湿的基础上加入少量辛温之品以布散阳气,可增强疗效。
3.3 扶阳温阳法
大凡肿瘤患者,通常可见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阳虚症状。如果肿瘤患者的阳虚体质不能彻底改变,治好肿瘤是几乎不可能的。
而改变阳虚体质必需扶阳,扶阳就要用温性的中药。所以说,肿瘤其定位就是“阴成形”,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多见,治本之道当扶阳、温阳、布阳。
3.4 化瘀软坚法
《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壮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指出肿块、石瘕的形成原因之一与瘀血内阻、寒邪内侵有关。
肿瘤患者在临床上多有如肿块固定、皮肤黯黑、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肌肤甲错、唇舌青紫、舌有瘀斑点及舌下静脉曲张、脉沉涩等与瘀血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瘀血通常会阻滞经络,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得以流通,故活血化瘀布阳为肿瘤防治的重要大法之一。
3.5 其他治法
中医在肿瘤的治疗上常用的方法还有培本扶正法、健脾益肾法、养阴清热法、以毒攻毒法等等。但是,不论何种治法,都应遵循“阳化气,阴成形”的基本原则,使阳气得以正常流通、布散,这才是最重要的。
3.6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当代许多中医治疗肿瘤多选择具有经现在药理研究证明具有抗癌功效的中药,在治法上多以以毒攻毒、清热解毒抗癌、化痰软坚散结的辨证原则,临床上使用这些治则可能会收到一时之效,但最终治疗结果总是难以收到理想中的效果。
我们认为,治疗肿瘤的重中之重,就是“阳化气”的理念一定要贯穿整个肿瘤治疗的始终,肿瘤产生就是一个缓慢的正邪交争,最后导致邪盛正衰的过程。
“阳化气”的目的无非就是使得阳气在人体内部得以正常流通,“阳化气”功能受阻,人体阴阳是一个相对动态平衡的过程,“阳化气”不足必然导致“阴成形”,从而形成肿瘤。
所以治疗肿瘤一定要重视“阳化气”,并非现在“火神派”所流行的“扶阳”,而是选择对患者量身定做的一个处方去调动人体之阳气,使得阳气可以无阻碍的布散周身。
4结语
综上所述,多数肿瘤患者普遍存在阳气不能正常布散的病理基础,所以说《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中医治疗肿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阳化气,阴成形”高度概括了肿瘤的本质和病机,进而寻找到阴阳失衡的关键,使阳有能力化气,使阴正常地成形而非产生“阴精”垃圾,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本文来源:《四川中医》2015年第33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