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怎样的?
很多人都是知道鲁迅的,尤其是看过他文章的人,几乎他的文章现在能够出现在初中或者小学的课本上,因此知道鲁迅先生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鲁迅的一生是求索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为唤醒民众而求索,为伸张正义而战斗。我作为一个无名之辈,不敢枉论鲁迅先生,但我崇敬先生、敬畏先生,就像一些年轻人把歌星、影星当作偶像一样。
我只是在上学的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和诗歌,听过老师对先生文章的讲解,只是觉得先生的文章非同一般,也就渐渐喜爱起来。闲暇的时间如果看书的话,看得较多的是先生的文章或诗歌。读先生的文章或诗歌,常常有一种每看每新的感觉,常有一种力量在脚下酝酿,常有一股正气在心中升腾,常有一种信仰在脑海里凝聚。有时读罢先生的文章或诗歌,会沉默许久,思考许久,有时情不自禁,还会自言自语起来。鲁迅的一生,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一是兄弟失和,二是婚姻生活。
鲁迅有两个弟弟,二弟周作人是著名的散文家,三弟周建人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可谓一门皆才杰。鲁迅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他和二弟周作人的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家庭纠纷说”、“汉奸说”等观点。“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是周家众人对信子的不满,导致兄弟关系的紧张。 “汉奸说”则是认为周作人到汪伪政府任职,被鲁迅认为是软骨头,是汉奸,“道不同不相为谋”。
鲁迅先生的婚姻状况我们其实都不了解。也是从一些资料中才找到相关的信息。虽然我们都知道先生,但却不怎么了解他的婚姻以及感情上的生活。每当提到先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提到一个女子,那么就是许广平,但是这位女子并不是先生真正的妻子,他有一位发妻叫做朱安。
朱安和先生在一起41年,就守了41年的空房。她从来没有得到过先生,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是如此,朱安之所以会嫁给先生,是因为当时先生特别渴望新思想。而先生的家里人又害怕他因为那些所谓的新思想,而受到一些其他的蛊惑,就在家里给他找了一个女人。把他骗回家与这个女人结婚,结婚的那一年先生26岁,朱安比他大了三岁。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鲁迅深知一旦休妻,朱安就会遭遇死亡或者非人的遭遇,于是未离婚),鲁迅在外的日子,朱安一直照顾着鲁迅母亲的生活,从未有怨言。
朱安知道先生不喜欢小脚的女子,但她已经成为了三寸金莲,所以就穿了一双特别大的鞋子,还在鞋子里面塞了一些的棉花。但是出花轿的时候,因为花轿实在太高,就算塞了棉花也没有办法,朱安还是把鞋子给弄掉了,先生看到了她的小脚。结婚当天,两个人没有发生任何的事情,鲁迅哭了半宿,朱安也哭了半宿。
结婚之后的第三天,先生就离开了家,回到了日本。一直到19年的时候,这两个人才正式从北京住在了一起,但是先生并没有想和朱安发生夫妻感情,而是把她当做家里给他的礼物。他不止一次说过,这不是他的太太,而是母亲的太太,只不过是礼物而已。他只具备赡养的义务罢了,因此就算朱安陪伴着先生,也没能够得到他的感情。
在先生47岁的时候,从广州抵达上海,即与长期追随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同居。在女师大,鲁迅遇到了年轻的女学生许羡苏,她是后来鲁迅的同居女友许广平的同学及好友。鲁迅为了她写了“头发的故事”,鲁迅的朋友曹聚仁在一部关于他的评传里,称许羡苏为他的“爱人”。而许羡苏对鲁迅生命中相当重要的部分表现过女性特有的关怀。可是当鲁迅离京南下,一起同行的,不是许羡苏,而是她的同学朋友许广平。
留在老家的朱安,也曾被邻居们问过如何是好。朱安表示我没有办法去打动他,那么就只能够照顾好先生的母亲了,如果哪一天先生的母亲离开了,很有可能先生对我也会多有关照的。36年先生去世,在他死后,朱安依旧养着先生的母亲,就这样过了七年,先生的母亲也离开了。周母离开的时候,把家里面所有的钱都给了朱安,她声称这是我们欠你的,理所应当归你所用。
出去鲁迅先生的感情生活之外,那就是他的文学造诣了。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其艺术造谐和思想光茫开辟了一个时代的先声。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无拘无束而极富创造力的。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或者说,杂文就是在鲁迅手里创造出来并发扬光大的一种文体。他的杂文,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学的很多,就不赘述。在他的杂文中:或口语与文言句式夹杂;或排比、重复局势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可谓“声情并茂”。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酣畅淋漓,气势可观。
即便是到了现在,每当我们读起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名言警觉,也是总能引起我们骨子里的共鸣和热血的沸腾。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人,你是怎么看待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