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在阴或者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此时是在阴阳偏衰的基础上,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呈现出来的病理变化。由于肾阴肾阳为全身阴气阳气之根本,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因此,当脏腑的阳气和阴气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损及肾阴肾阳。正所谓,久病及肾,久病必虚。病久了之后,无论哪个脏腑最后都会损及到肾阴肾阳。无论阴虚和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阳虚,进而发展成为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请大家继续看这个表,仍然是以阴阳为100,为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阴损及阳,是指阴本来就虚了,比如阴只有80,阴虚久之累及到阳气化生不足,所出现的阴损及阳,导致阳也没有正常水平的100,而变成了90、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的状态。在治疗上肯定是阴阳两补,由于阴虚得更多,阳虚的少一些,所以我们是以补阴为主,补阳为辅,阴阳两补。

比如肝阳上亢,其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的阴虚阳相对过亢的情况。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肾阴亏虚而影响到肾阳的化生,而出现了畏寒肢冷、面色黄白、脉沉细等肾阳虚症状,转化为

1/7

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这个时候就不能单纯的补肝肾之阴,还要在里面加上补肾阳之品。

2/7

3/7

比如,肝阳上亢,本来是养肝肾之阴,然后再辅以镇肝阳的药物,比如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但是如果久了之后,他会出现除了有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甚至严重的头痛欲裂情况之外,还出现了腰以下怕冷、小便清长等,从表面上看这是个上实下虚证,上面有热下面有寒,其实际上他是个阴阳两虚,阴损及阳的状态,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补肾阴,但是也要补肾阳,镇肝熄风的药也需要。

2.阳损及阴

阳损及阴,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我们仍然看这个图,比如说阳虚80,时间久了导致阴无以生,出现了阴也低于了正常水平,低于100,比方成了90。

阳损及阴,阴阳两虚的我们一样的阴阳两补,补阳为主,补阴为辅的治疗法则。比方说,肾阳亏虚,肾虚出现水肿,其病机主要为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水湿内生,溢于肌肤。但其病变发展又可以因阳气不足而导致阴气化生无源而亏虚,出现日益消瘦,烦躁不安,甚则阳升风动而抽搐等肾阴亏的征象,转化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本来肾阳亏损产生的水肿,我们可以用真武汤来治疗,但是由于出现了阴虚之后,可以在真武汤基础上可以辅以猪苓汤,猪苓可以养阴。另外,如果出现了阴虚生风的现象,仍然要补肝肾之阴,因为肝肾同源。因为生风一般都与肝相关,肾阴亏损,肝肾同源,乙癸同源,导致肝阴不足,水不涵木,出现生风的这种情况,补肝肾之阴的药也需要。我们在水肿的后期,有些人出现抽搐这种风证的话,我们要注意是不是阳损及阴了。

这个阳损及阴,在临床当中,有些阳虚疾病的后期均可以见到。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阴损及阳或者阳损及阴,最后有可能会出现阴跟阳几乎持平的状态,也有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阴阳两虚,他不是因为阴损及阳,也不是由于阳损及阴,而是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阴阳俱虚,那么这时假设阴跟阳都是80,那就是阴阳两虚处于阴阳双补的状态,这种情况没有以谁为主,都是虚的差不多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阴阳两补的话,可以处于一个均衡的阴阳两补的状态,那么究竟

4/7

是阴虚多一点还是阳虚多一点,我们根据临床的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胜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和阳的一方偏胜之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1.阴盛格阳

又称为格阳,指阴气偏胜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为真寒假热证。

这个阴盛格阳,该怎么治疗呢?请大家注意,这里面有一句话: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这一句话,直接指导我们针对阴盛格阳的情况,如何下药,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也就是说,阴盛格阳所出现的假热证,肯定不能清热,而是祛寒,因为寒盛是疾病的本质。《医门推敲-1》里面的老青龙汤,就是一个真寒假热证,治疗法则是祛寒,根本没有清热。老青龙汤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去掉麻黄,增加了一些补肾纳气之品,所形成的专门治疗寒盛于内,而且对一些老年性的久病及肾或者体虚及肾,肾阳亏损,加了补肾纳气的药而形成的。而老青龙汤的主证里面,明确的看到脉象芤数、舌苔黄腻等虚热之假像。

2.阳盛格阴

又称格阴,指阳气偏胜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阴气于外,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的表现基础上,又出现了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之为真热假寒证。

阳盛格阴该怎么治疗呢?这里也指出了“阳盛格阴是热盛于内、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分辨出他属于真热

5/7

假寒证,热盛于内,治疗方法是以清热为主,或者说,出现了假寒证根本就不用管他,将热盛于内这四个字解决,那这些假寒证一律解决。比方说,阳盛于阳明,也就是胃和大肠,出现的大便干结,甚至热结旁流,而发生到极致的情况之下,出现了四肢厥冷,也就是说、阳气结于阳明,将阴气排斥于四肢,而出现了四肢厥冷这些假寒症状,仍然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将阳明之热解决,那被他排斥出去的阴气自然就能回收,四肢厥冷就能解决。

关于阳明格拒,大学教材讲到这里就没有了。但是据我临床当中的应用,以及感悟总结,发现关于阴阳格拒,大学教材总结得并不完善。接下来讲一下我在临床当中所碰到的阴阳格拒与大学教材不一致的地方。

根据教材所言,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胜之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的寒热真假病变。请注意,上面明确说了,阴阳格拒是阴阳偏胜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是实证。刚才已讲了,阴偏胜或阳偏胜,都是实证,一个实热,一个实寒。那么、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都是实证。阴的实证来格了阳。阳盛格阴呢,阳的实证来格了阴。因为在临床中,这种阴阳格拒的情况不仅仅是阴格阳、阳格阴,还存在着自己格自己,也就是说阴可以格阴,阳可以格阳。但是大学教材上并没有说,我们把他补充出来,并且还有临床病案,来佐证我的这个说法,也就是阴虚格阴,阳虚格阳。说白了,也就是阴虚的病人,他没有表现热象,反倒表现了寒象。阴虚本来有虚火的,但是他表现了寒象。一个阳虚的病人,他本来表现的应该是寒象,但他却表现了热象,跟他的本质相反,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格了。阴虚格阴,阳虚格阳。而教材所说的是阴盛格阳,阳盛格阴。我们补充一下,阴虚格阴和阳虚格阳。

比如说,有个病人,脉象细数、体瘦,这种情况应该是阴虚有内火,一般瘦人多火是阴虚,脉象细数,确确实实是有阴虚内火的脉象,但是,此人怕冷,六月天的热天要穿厚衣服。一般人会吹空调,甚至脱衣服,穿一件都嫌多,但此人穿厚衣服、怕冷、怕吹空调、怕电扇,怕风寒,但是他的体内却是阴虚之象,而且在大热天要喝开水,不能

6/7

喝凉的,因为他太怕冷了。他的脉象是细数的,人又瘦。所以她这个本质是一种虚证,是一种阴虚,但是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阳虚怕冷。这个时候用了多种治疗方法无效果,什么火神派,大剂量附子,越吃越坏。我们采用的了封髓丹合益胃汤加减。大家都知道,封髓丹是以黄柏为君药,它能坚阴、退热。益胃汤更加是一个治胃阴虚的方,但是吃完这个方药,真的是一剂知、二剂愈,效果非常好。吃了之后,就把衣服脱了,不怕冷了。大家考虑一下,她这是一个阴虚证,我们应用到了养阴的药来进行治疗,相反的治好了她怕冷的情况,那我们就可以理解成她是阴虚而格阴,因为阴就是寒嘛!阴虚了,自己把自己格到外面,表现出一种阳虚症状,因为她怕冷属阴。阴虚本来是热,她却怕冷,所以她刚好相反,这种是阴虚格阴,自己把自己格出来了。所以阴虚格阴这种情况,在虚证里面是存在的,而临床当中通过养阴的方法却治好了表面是阳虚的症状,其实她是一个假寒证,表现出的是寒证。其实她是阴虚有火,表现出一种假寒证,这就叫阴虚格阴一种假寒证,而她是真阴虚,假阳虚,所以通过养阴药达到效果。

再讲一个阳虚格阳这样一种情况。阳虚本为寒证,但是,有一些肾阳亏虚所出现的是相反的一种面红、虚热症状。打个比方,本来这个人阳虚,冬天受了寒之后,相反的身上发热,脸上也发热,可能有的就变成了冻疮,这种情况能清热吗?不能。这种情况下,仍然是以补阳为主,他表现这种假热之象,其实是阳虚所造成的,以补肾阳为主来褪去这种假热之象。所以,在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上又有补充,虚证也可以出现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证。而教材中所说的阴阳格拒是实证,实证出现的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在虚证当中一样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中医基础理论扎实,辨证论治准确,才有可能准确的判断出这种阴阳格拒是属于实证的格拒,还是虚证的格拒,自己把自己格拒了的一种情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