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笔谈135:王钦若献计造神,皇帝赵恒为了封禅居然向宰相行贿

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今天是原创第135篇


澶渊之盟不久、寇准罢相后,宋真宗赵恒开始了竭力摆脱他人阴影的时代,这既是太平盛世,也是一个病态时代。

按照常理,大宋帝国这栋新房子历经磨难,总算解决纠纷、封顶完工、安全牢靠了,接下来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个是装修,对小细节做些调整,对大框架进行完善;一个是就这样吧,住进去,得过且过,啥都不管。

赵恒没有选择第一条道路,因为他已经罢了寇准的相。只有寇准能够帮助他完成太平年代整顿军队、改革吏治等难题。罢了寇准,他实际已经放弃了这条道路。

赵恒也没有选择第二条道路,他做出了第三个选择。

我们从前面可以看出,赵恒是个品味尤为奇特的人。比如说用人,他前面重用的武将主要是傅潜、王荣、王显、王超等人,文臣喜欢的是王钦若。

现在,他的治国选择更为独特。他治下的大宋帝国,北方已无战乱,南方承平日久,他再轻徭薄赋、不乱折腾,生产发展、人口增加,财政收入也宽裕了。这种太平盛世很快就会到来。想到这,他美滋滋的。

但他毕竟不同于常人,为了摆脱寇准留给他的阴影,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装神弄鬼、自娱自乐的道路

居安不思危,大宋帝国由此丧失了最好的改革时机,朝堂内外飘荡着一丝丝鬼气、邪气,盛世隐忧自此形成

心烦的皇帝

1006年,枢密使王继英去世、寇准离开中枢,赵恒相继下达任命:王旦为宰相,冯拯和赵安仁为参知政事;王钦若、陈尧叟并为知枢密院事,韩崇训、马知节并签署枢密院事。

这些宰执的排名以王旦、王钦若、冯拯、陈尧叟、赵安仁、韩崇训、马知节为序

这些人前面故事大多数都出现过,除韩崇训不久就因眼疾免职、马知节是个猛将外,其余都是文人,在后面的故事里还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此时的朝廷大政就由王旦、王钦若两人主持了,大事小事赵恒都会向他们咨询主意

当然开始并无多少事情。边疆已定,宋辽相互通使,党项李德明时不时进贡一下,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剩下的就是一些日常政务,一些必须要做的事。

比如,朝拜皇陵。天下已定,自然要祭告祖先,这花掉了赵恒两个月时间。

比如,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发生小叛乱,赵恒派曹利用去平叛,又用掉了几个月时间。

这些事情并不需要消耗他太多精力和时间。空闲下来,赵恒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他郁郁寡欢

这种压力正是来自于王钦若城下之盟那一番话。这话太让他懊恼心烦,让他耿耿于怀。他要重树形象,他要提高威望。

只是,苦无办法。

正在此时,1007年十一月,殿中侍御史赵湘上书,由中书递交赵恒。赵湘上书的内容是请求封禅。

赵恒沉吟未答,王旦直接表示反对。王旦说,封禅大礼,很长时间都没有举行过了,如果不是政治清明、太平盛世,怎么好提封禅!

赵恒只好说,朕德薄能浅,封禅一事不能轻议。

大家都清楚,帝国统治是讲究秩序的,所谓的秩序既有法,也有礼仪,通过举行大典这一系列繁琐的礼仪细节,可以达到净化百官和百姓灵魂的目的。

封禅这个古老的天地祭祀大典是所有大典中规格最高的,它不是说办就能办的,需要具备许多条件,比如国家统一、百姓富足,比如内政和谐、军事胜利,比如文治武功达到顶峰等等。雄才大略如秦皇汉武,都曾登上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以祭祀天地、奏功上天。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历史上想封禅的帝王不少,但真正具备资格且举行过封禅的帝王不多。赵光义就曾提过封禅,最终也是没有成行。

所以,此时赵恒还算清醒。他一见王旦反对,立刻中止了想法。

王钦若献计

但赵湘的上书毕竟在赵恒心里种下了种子。这颗种子却不能破土发芽,赵恒更是郁闷。

很快,他找到了王钦若。他把自己城下之盟的苦闷向王钦若倾述,问有什么洗刷耻辱的办法。

研究王钦若的对答很有意思,他总是一步一步地将赵恒顺理成章地引向自己的目的。

他知道赵恒不愿意打战,却假装糊涂,说,要洗刷耻辱,方法很简单,陛下再次亲征,将幽蓟夺回来就是了。

赵恒想,你这就是嘴上说说,不可能实现的,但他要面子,无法直说,只好推辞,河北百姓才刚刚可以休养生息,我怎么忍心再把他们推向战争的深渊,所以,你再想想,看有没有其他办法。

王钦若这时才循循善诱地说,陛下如果不想用兵,那么得有一件大功业,方可镇服四海、威慑中外。

赵恒问,什么大功业?

王钦若揭晓答案,就是封禅!但封禅需要遇到千载难逢的天瑞,得要老天爷肯定,才有正当理由。

说到这他又停止了,过了一会,他才喃喃自语似的说,真想天降祥瑞有点困难,但前代也有人为制造天瑞的,如果皇帝深信不疑并将它郑重其事地公示天下,就相当于有天瑞了;陛下以为河图、洛书真有其事吗?我看也不过是圣人操纵,以神道来宣传教导百姓罢了!

赵恒听了这话,久久没有表态。王钦若重提封禅,他心动了,他要揣摩可行性。

好处自然不用说,封禅可以证明他赵恒家的政权实乃天授,这样,政权的巩固、威望的提高自然就实现了,堵住悠悠之口更是不在话下;以假乱真也没问题,但难点就在于大臣们不知能不能接受。

思考良久后,他觉得可行,但还是不放心。他问道,王旦能同意吗?

王钦若自动请缨,说,我把陛下的意思转告他,相信他不会反对的。

果然不出他所料,王旦听后虽然半信半疑,却并没有强硬反对。

但赵恒不敢掉以轻心,仍然犹豫不决,可这种隐秘的事情又不好宣之于口去找人商量。他心里装着事,到处瞎转悠。一天晚上来到秘阁,碰巧值班的是老儒杜镐。

他灵机一动,问道,听闻爱卿饱读诗书,那古书上所说的河出图、洛出书,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杜镐哪知道皇帝的心思,以为只是随便聊天呢,就信口说道,那不过是圣人以神道来宣传教导天下罢了!

赵恒一听,这与王钦若说的一样啊。看来,封禅确实可行!

皇帝行贿

既然心意已决,接下来就是筹划。前面他也说过,封禅不能轻议,这个浩大工程,必须徐徐图之。

首先要将朝中重臣们的思想统一了。他列出一串名单,有王旦、陈尧叟、丁谓、杜镐。

王旦不仅是宰相,而且还是正人君子,深孚众望,必须要防止他再次反对;陈尧叟精明干练,一直很听话,冲锋打前阵需要指望他;丁谓主管财政,很能干,而且他又是寇准推荐的人才,必须掌控好,这样封禅的各项开支才能不出差错;杜镐这个老儒嘛,既然他的观点跟王钦若很一致,那就更需要他摇旗呐喊了。

赵恒决定亲自出马做工作。

普通人做工作,正常途径是找人游说、摆事实讲道理,偏门就是请吃请喝,甚至私底下贿赂。

皇帝不是普通人,他做工作自然不能与常人雷同。赵恒的做法是,压根就没考虑正常途径,而是直接走偏门——行贿。这也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皇帝向下属行贿的案例。

他把王旦找入宫中,好酒好肉地吃吃喝喝,聊得很愉快。临走时,他拿出一尊酒赐给王旦,并郑重其事地交代,这酒味道极佳,回去跟你妻儿好好享用!

王旦回去后,想起皇帝的交代,不敢怠慢,谁知打开一看,这哪是酒,分明是大颗大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他思前想后,尤其是想起王钦若传达的圣意和皇帝席间那副欲言又止的神态,顿时什么都明白了。这是皇帝仍不放心自己,要堵自己的嘴,要自己不要再就封禅一事犯书生气。

王旦是名君子、贤臣,却不是诤臣、直臣。他觉得,虽然封禅不妥,但既然皇帝心意已决,自己再反对也是徒劳无功,干脆就明哲保身吧。

他终于没有再出来反对,这直接带来了文武百官的沉默。既然宰相都不反对,其他人更不会出头,只会随波逐流应声附和。

之后,赵恒用同样的方法,将陈尧叟、丁谓、杜镐几个人搞定了

重臣们都是明白人,见皇帝如此屈尊,而且吃人的嘴短,封口费、辛苦费拿到手软,全都一言不发地投入到了封禅大计中。

就这样,赵恒用一般皇帝都不会用的行贿高招,将高层全部搞定。

高层搞定后,赵恒还得发动基层。刚继位时,他曾经下诏,明令禁止各地上报祥瑞。现在形势不同了,这条诏令也就顺势废除。

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即将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上演。

这场戏的真正导演是王钦若,主演由皇帝赵恒亲自担任,配角是王钦若、陈尧叟等人,群演自然由王旦等文武百官、地方官吏客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