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畏寒古方治验
王某,女,27岁,已婚,工人。1980年6月15日首诊。主诉:3年前5月头胎新产后得病,至今已近3年不愈。3年来无论冬夏,全身畏寒,即使三伏天亦不觉温。曾在多处求治,皆罔效。托人情找教授、专家、名中医,不记多少,治之均有效,但不能痊愈。视患者着衣之多、之厚,即使三九严寒亦罕见。全身上下,内外毛棉,将其裹得严严实实。再视其形色:面色虽白,两颧隐隐透红,唇淡红而间,舌质净表无苔,津液不足;脉来沉细微数。由上所见,析审其证,患者必因新产月内恣食厚味,耗伤阴津,以致脾肾阴虚,阴虚日久累及阳虚,先其所因为本,后其见证为标,乃寒在骨髓、冷在肌肤也。治当引阳归本,本者肾也;育阴退热,以达治本求标,益阴回阳之目的。即《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也。若不依《黄帝内经》“热极生寒”治之,则误矣。随用金匮肾气合黄芪鳖甲散加减。
处方:生地黄30g(酒炒),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茱萸各12g,黄芪24g,银柴胡12g,地骨皮12g,鳖甲9g,肉桂3g,附子3g(盐制),3剂。
6月19日二诊。视患者衣着比首诊时已减过半,唇舌色微红而不暗,苔薄白,津稍回,脉小缓,此为药力已中肯綮,病情明显好转。原方另加白芍9g(酒炒),以敛养血,调和阴阳。续服2剂,以尽其病,促其康复。
1个月后患者夫妇特来致谢曰:3年顽疾久治不愈,先生3剂病减半,再2剂病痊愈,真神奇也。问及药后身体,曰:其病若失,身体渐康。衣着、精神与常人无异。
按语:此例患者首诊处方开后,其夫曰:此药恐难奏效。随拿出病历、处方一大叠,患者丈夫特意选出三张,视其所开方药,非黄芪建中汤,即越婢汤,亦有用十全大补、金匮肾气汤者,其中附子最多用至30g,肉桂用24~30g。多为壮阳驱寒之方药,恐未细审脉证耳。余用附子(盐制)、肉桂各6g,使其引火归原,以祛深在骨髓之寒;用小生地30g酒炒,以率群药补肾,清而不寒,补而不腻,非纯补其阳,更非大热散寒,乃遵《黄帝内经》“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之训,仍用古方化裁,和而调之,以治病久正邪具虚之候也。(周正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