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你在好莱坞或许只有一次机会了

印象中李安在华语电影引起的震动有两次。一次是十二年前的《色,戒》,半个中国的男人都羡慕广州深圳的人们可以自由去香港看那剪掉的七分钟。
另一次是在社交媒体上传了很久的电影片头,一部李安二十五年前成名的《饮食男女》,惊艳了很多没看过电影的人,短短的三四分钟,百看不厌。
而创造了华语电影好莱坞票房纪录的《卧虎藏龙》,除了让华人头回有机会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杯外,对于很多华人来说,这是一部太过一般的动作电影,场景美则美矣,但动作戏实在没有让人提起兴趣的地方。
好莱坞有个不成文规定,一部导演要是连续拍了两三部不赚钱的电影,那么任你是天王老子,都很难再获得金主的支持了,想东山再起比登天还难。
李安在2016年推出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尽管在中国豆瓣8.4分的口碑和1.5亿的票房都还不错,但在美国的票房却只有173万美元。
最终对比4000万美元的成本,电影公司亏得一塌糊涂。
相对标榜技术的领先等概念,普罗大众对电影的认识只有好看or不好看。
这一回时隔三年推出的《双子杀手》,再次祭出“3D/4K/120帧”,外面斯文内心强硬的李安一心坚持自己的理念,可是提前一周于北美上映的电影在imdb上已经仆街了,中国市场还会再次救他于水火吗?
目前看,首周的票房还不到1.5亿,这些钱还不够主演威尔·史密斯一个人的片酬。
尽管史皇这些年也演了不少烂片,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威望有些不够,但是6月份的一部《阿拉丁》就让他满血复活。
而《双子杀手》的最终预测票房也不会超过3亿,相对于技术创新带来成本的大幅上扬,《双子杀手》血本无归似乎在劫难逃。
如果此片再如上一部那样让老板亏本,那么任你是李安也可能要面临无戏可拍的下场。
在好莱坞,一般一个导演如果连续两三次的商业表现不能够让老板满意,那么他就很难在商业电影上再有翻身的机会。毕竟有太多优秀的人才备胎。
吴宇森就是前车之鉴。
2001年的时候,导演了票房全球第三的《碟中谍2》还让他享尽了无上的荣光,可随后的大制作《风语者》让片方怒亏7亿(8857万美元)。
接下来的《记忆裂痕》的折本更是让他直接打道回“府”,好莱坞再没有片方找他拍片,暴力美学教父只能转战中国大陆。
来到内陆拍摄的吴宇森的两部《赤壁》尽管票房不俗,但由于成本巨大,片方依然没有太多赚头。
而人为被一切为二的《太平轮》直接让片方亏得欲哭无泪。
回归动作老本行的《追捕》,原本想借着国人怀旧的契机大捞一票。
可这一拨年轻人不会寄情于你双枪和白鸽的情怀,口碑的崩塌让电影在上映10天后才艰难破亿,最终导致老导演至今无片可拍。
最新的例子是老成龙。尽管连年拍片数量不减,但是大哥已经多年没有在好莱坞电影亮相了。就是在国内他的电影也基本上等同了票房毒药,让人有点心疼他的金主人脉。
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李安的面前。
《双子杀手》的豆瓣评分是7.1分,尽管对于很多电影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对于李安电影来说,是上一部让他走了滑铁卢的商业动作片《绿巨人浩克》6.7分外的最低分。
平庸乏味,几乎是很多观众对李安重归商业片《双子杀手》的第一观感,用传统电影的标杆衡量,是不及格的,而IMDB上5.7分也是《绿巨人浩克》5.6分外的最低分李安电影。这说明在平的地球上,全世界的影迷观赏水平大同小异。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导演就率先尝试了该拍摄方式。
当时由于拍摄方式过于先进,全球仅有5家影院可以放映“3D/4K/120帧”的影片,中国内陆也只有北京和上海各一家,上映时票价超过200元。
而如今三年过去了,华夏电影开发了一套CINITY影院系统可以放映“3D/4K/120帧”版本的《双子杀手》,但是这套系统售价就达到了550万元,还要加上单片的票房分成。这让很多电影院对该片“3D/4K/120帧”的放映望而却步。
改造成本太大了,这得卖多少张电影票才能收回啊。
因此到目前为止,整个北美没有一家能够播出这个规格的电影,在中国也只有三十几家电影院能够放映。
可李安为什么非要执着于此呢?
于传统影院放映相比,“3D/4K/120帧”系统的放映,让银幕更加大(如IMax)、画面更亮更清晰(超过24帧)、维度更多(3D),数据量自然也更大(4K),也就是说看电影的视听享受更加强烈。
但相对专业从业者,普通观众对于“3D/4K/120帧”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强烈好吗,他们并不关心什么通透,什么沉浸式观看体验好吗。
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坐在电影院里就是想看到一部好看的片子,当然屏幕更大更清晰更好,但不是唯一条件。故事性、思想性、娱乐性,似乎都与“3D/4K/120帧”不沾边儿。
甚至好多人更愿意窝在沙发里拿手机看,那么这样的观看条件岂不是对“3D/4K/120帧”的亵渎?
票房赌注全部投放在大陆的李安此次注定要失望了。
尽管面对众多采访者,他还是那样老实斯文儒雅,但他面对记者说的《双子杀手》中对人性的探讨,对自我存在的探讨,对于“后天的教养和先天的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显然没有那么多说服力了。
所谓“后天的教养和先天的基因”主要指的是片中的美国国防情报局老特工执意退出江湖之际,遭到了连环追杀,而屡屡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年轻杀手竟然是20岁的自己!
擅长拍摄人际关系探幽类文艺片的李安做起商业片往往力不从心,节奏经常不在点儿上,剧本更是个大问题。
这次的《双子杀手》节奏是商业片的节奏,主打短平快,主要想在视效上吸引观众,可惜故事素材又出现了问题。
一个克隆人的噱头,确实是20年前剧本的卖点。可到了2019年,观众们已然见过太多的科幻故事,李安的剧本很难就这么轻易糊弄观众了。
一部据说在1997年就已经定型的剧本很难让22年后的观众再产生新奇感,甚至探讨的人性也早都成了不堪一击的臭氧层子。
翻看编剧名单,第一顺位的戴维·贝尼奥夫确实很乍眼,第一季的《权力的游戏》就是他的作品,曾经惊艳了全世界,不过第八季也出自他笔下,尽管有艾美奖的最佳提名加持,但已经很难让人服众。
《变脸》里反复易容当初看起来很新奇,现在的年轻人再看已经了无新意。
克隆人这个噱头已经是上个世纪克隆羊多莉诞生后的热点。《侏罗纪公园》在90年代初就已经把“克隆”玩得天花乱坠,《第六日》《禁闭岛》《云图》《月球》等等探讨人性也都到了极致。
即使是片中AI捕捉技术,我们在《魔戒》中也见识到了维塔公司的强大,那个咕噜姆的表演简直是叹为观止。
因此《双子杀手》只有50岁的史皇与20岁的自己“同台竞技”这么个卖点了。
据说制片方还找来了威尔·史密斯当年的片段做参照。
不过客观说,片中追杀老特工的摩托飞车动作戏,还是有着老港片动作干脆凌厉的风范。
这是片中为数不多可看性比较强的段落。
到了结尾的高潮部分,动作依然花哨,但是炸弹也好,不死真身也好,都依稀有当年《终结者2》的影子。
观影过程也有点当年看录像带和VCD的感觉。
李安自己也坦承拍这部电影,在技术上投入过多,于剧本等创作上就不得不少了一些,没办法,钱就那么些。
这个技术也就是“3D/4K/120帧”以及史皇的换脸技术,据说史皇的片酬还赶不上片子里的技术投资。
“3D/4K/120帧”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会产生视觉奇效。就像营销号上都指出的片中高速列车通过时,普通的2D电影展示出来什么样,“3D/4K/120帧”又是什么样,确实不一样。
可是“3D/4K/120帧”的电影院改造费用太贵,是如今已经时有关闭的一般电影院承受不起的。
即便加持了前面说的CINITY影院系统,电影的票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是个大问题。
《双子杀手》的故事远没有《复联4》那样大IP炒作成两三百一张票也有死忠去看。
它也远没有当年《阿凡达》特效惊人,上映时IMAX一百八一张票都一票难求的场面。
观众能不能捧场,最终还是要落在电影好不好看上面。而相对一个城市或许都没有一座能观看“3D/4K/120帧”效果的放映厅,李安的革命或许都没有什么价值。
如果没有场面,也没有好故事,那么只能说执意要做电影革命先驱的李安是在孤注一掷。
这一掷目前显而易见地失败在票房上了。
对于64岁的老导演,手握三座奥斯卡,拿遍三大电影节奖项,本可以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但是依然在探索电影的路上执着前行,就像《双子杀手》的中文推广曲,《野望》中的歌词,“我孤身踏碎黑夜,洞穿凛冽,直进不停歇……”
主题曲是高晓松和御用词人尹约的合作作品,由目前华语歌手中最具市场号召力的李宇春演唱,编曲的则是今年夏天最火的综艺《乐队的夏天》中一夜成名的“Click15”。
旋律优美,歌词奋进。一切都是朝着打造流行的路数而去。可往往最潮的包装也都隐藏着最质朴的内心——李安探索未来电影的发展,“对于电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我很好奇”。
不管票房行不行,你都会对李安肃然起敬。
李安的下一部电影文艺片《马尼拉之战》即将启动了,这让所有喜欢李安的影迷暂时都松了一口气。
去看《双子杀手》吧,有“3D/4K/120帧”的更是别错过,错过或许就是永恒。
没有“3D/4K/120帧”的,你看看也无妨,如果这不是署名导演李安,你或许觉得还不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