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善读17:范睢
文言善读17
范睢
一、故事新编
70、识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 ),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 ),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 )之。”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认识),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识别),览后,苏轼曰:“吾辈当识(记住)之。”
71、 使
燕太子丹使( )荆轲刺秦王。荆轲使( )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 )?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2、是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 )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 )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是(指示代词,此)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对的)而昨非。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73、 适
苏辙自乡适( )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 )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曰:“处分适( )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
苏辙自乡适(到……去)临安见兄,路遇一女子,此女始适(出嫁)还家门,按乡俗避之。后于临安,兄怪其未允而至,辙日:“处分适(依照)兄意,吾已来矣,心安之。”兄邀其赴赤壁游,观美色,叹曰:“此等美色,吾与子共适( 享受)。”
74、书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 )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 )适家,书( )忆家之念。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书籍)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书信)适家,书(书写)忆家之念。
二、追本溯源
70、识 shí zhì
【本义】口中说出(特征)让人知道——知道、认识、识别
【成语举例】不识抬举——似曾相识——有眼不识泰山——目不识丁
【成语例释】不识时务: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〇老马识途: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〇素不相识:素:平素,向来。向来不认识。
【经典文言】识众寡之用者胜。 (《孙子·谋攻》)
【引申义】(一)认识的事物增多就有了知识——知识、见解。
【成语例释】才识过人: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〇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
【经典文言】非问无以广识。(刘开《问说》)
【引申义】(二)
1.别人告诉的事情要——记住、记忆(此义项读音为zhl)。
【成语例释】博闻强识: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经典文言】汝识之乎? (苏轼《石钟山记》) 〇“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2.记忆力不好的人习惯于用文字做一个——标记、标志。
【经典文言】 以计(帐簿)识其人众畜牧。(班固《汉书·匈奴传上》)
71、使
【本义】官吏指使别人做事情——命令、派遣、使唤、操作。
【成语举例】见风使舵——任贤使能——有钱能使鬼推磨
【成语例释】鬼使神差:使、差:指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〇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经典文言】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〇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引申义】
1.派遣到别国从事外交活动的人——使者、出使。
【经典文言】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〇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使唤别人即让别人做事——让、致使。
【成语例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昏昏:模糊,糊涂;昭昭:明白。指自己还糊里糊涂,却要去教别人明白事理。
【经典文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蜀相》) 〇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
3.心中想让事物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假使、假如(连词)。
【经典文言】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苏洵《六国论》)
72、是
【本义】古代人们通过太阳运动的方位判断时间——时间。
【引申义】
1.在古代,通过太阳的位置断定时间相比而言较为正确——正确、对(与“非”相对)。
【成语举例】是占非今——大是大非——是是非非——自以为是
【成语例释】颠倒是非:是:对;非:错。把错的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把是非弄颠倒了。〇各行其是: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经典文言】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告诉别人事情发生的时间——这(一天)、这个、这样、这里。
【成语举例】俯拾皆是——触目皆是——作如是观
【成语例释】如是我闻: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〇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经典文言】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〇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3.通过太阳的位置掌握时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表示判断的系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成语举例】一身是胆——头头是道
【成语例释】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〇回头是岸:佛家语,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经典文言】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滕王阁序》)——巨是凡人
4.从指代时间地点到确指一句话的前一部分——结构助词,指代宾语并前置。
【成语例释】马首是瞻: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〇惟利是图: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〇惟命是从: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73、适
【本义】行走奔忙——到……去。
【成语例释】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〇北辕适楚:北辕:车子向北行驶;适:到。楚在南方,赶着车往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经典文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魏风·硕鼠》) 〇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苏轼《石钟山记》)
1.古代女子嫁到夫家才算有所归属——(女子)出嫁。
【经典文言】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2.古代女子出嫁都希望找到合适的人家——合适、适宜、符合。
【成语例释】削足适履: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经典文言】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3.适合的意思是各种条件恰好相当——恰好、正好(副词)。
【成语例释】适得其反: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〇适可而止: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经典文言】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4.适当的关键是刚刚好——刚刚、刚才。
【经典文言】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取。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74、书
【本义】以手握笔进行——书写、记载。
【成语举例】史不绝书——大书特书——磬竹难书
【成语例释】秉笔直书: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〇大书特书: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〇磬竹难书: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经典文言】 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归有光《项脊轩志》)
【引申义】
1.把思想书写到纸上成为——文字、书籍、书卷。
【成语举例】知书达礼——著书立说——刺股读书
【成语例释】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〇焚书坑儒: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〇书同文,车同轨: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经典文言】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归有光《项脊轩志》)
2.把文字写下来寄给别人——书信。
【成语例释】书不尽言: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〇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经典文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〇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官府来往的信件——公文、告示。
【经典文言】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三、经典人物
范睢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 ,故僇辱以惩后尤,令无妄言者。睢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王稽辞魏去,过载范睢入秦。至湖,望见车骑从西来。范睢曰:“彼来者为谁?”王稽曰:“秦相穰侯东行县邑。”范睢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此恐辱我,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关东有何变?”曰:“无有。”又谓王稽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王稽曰:“不敢。”即别去。范睢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 ,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睢下车走,曰:“此必悔之。”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
已报使,因言曰:“魏有张禄先生,天下辩士也。曰'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则安。然不可以书传也’。臣故载来。”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岁余。当是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南拔楚之鄢、郢,楚怀王幽死于秦。秦东破齐。湣王尝称帝,后去之。数困三晋。厌天下辩士,无所信。
【注释】
详:通“佯”,假装。
恶内:“恶”(wu),讨厌。“内”通“纳”。收容。
见事迟:处事多疑。迟:犹疑。乡者:刚才。乡,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