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与省悟》:从梁漱溟的思悟中找寻自我(二)
③成功是天,失败是我
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败是什么呢?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有缺漏。
看到这段话,想起前段回家,儿子突然说:“爸,我有座右铭了。”惊喜之余,不免好奇地问:“是啥?”儿子说:“努力不一定成功,成功必定得努力。”一听之下,很是欣慰。儿子如果能有“努力不一定成功”的觉悟,心里迟早会长出“失败无怨”的坦然。失败没关系,可一“怨”就彻底失败了。王阳明当年落榜时说“别人以落榜为耻,我以落榜动心为耻”,有相通之意味。
谈成功和失败这个事,一扯开怎么也能聊个大半夜。首先我们得定义好“成功是什么,失败是什么”“成功是谁以为的成功,失败是谁以为的失败”等等。我给儿子的启发是:自己定义成功,自己当裁判,自己与自己比,日有所进则成功,有所退则失败。提前打个预防针,省得他被那些世俗名利的成功学洪流给卷走了。
回来谈梁公的“成功是天,失败是我”。其实道理很简单,成功需要有万千因素叠加,哪一个条件不具备,都不会成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失万无”,而一个人不可能把这诸多因素都考虑到,也就更不可能做周全,所以成功是天助。失败则不然,只要一个人失败了,那就说明肯定有思虑不到、事不周全的地方,责任完全在于自己。“成功是天,失败是我”,意在告诫人们,成功了不要骄傲,那是天的功劳,别以为自己多了不起;失败了也不要怨天尤人,那都是自己的过错。归根结底是修养“不动心”,只要心不动,成也好,败也罢,就无所谓了。
梁公还说到,成功与失败,这个事里也许都有疏漏,只是成功了疏漏被掩盖掉了,失败了疏漏就显现出来了。有点“潮起石没,潮落石出”的感觉。也告诫我们:失败了要反省,成功了也要反省,因为石头就在那里。
④放任亦是一种更深沉的爱
我既转向佛家,我就要出家,茹素,不娶妻,先父只将他的意思使我知道,而完全不干涉我。这就成就我太大。
这些年勤勉于学和思,说有一点感悟的话,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人出生时无知无识无能,不能自我成活,需父母抚养,这一抚养就将人类的、世界的、国家的、社会的、父母的固有经验过虑后教于孩子,此时孩子不再纯净,成为一个人类经验、父母意识等的杂合体。长大后,好不容易滋长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其实许多亦是外界的),只是因与父母的想法不对,实施起来就遇到了阻力,甚至还被抡起不孝的大棒施之以精神鞭笞。应该上什么学校,应该学什么专业,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应该与谁结婚,应该什么时候生孩子……一切好像有现成公式一样,好像这样就能迈上成功大道,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岂不知这是活生生的扼杀!人类的进步靠的是创造,一个个都流水线的被复制成父母的升级版,何来创造,人类何以进化。这个问题实不想再多说,回顾历史看一下就知道,离家出走最有名的估计是乔达摩·悉达多了,如果他听话世上就少了个佛祖,近代的更多,毛泽东、鲁迅算是典型了。
梁公说“父亲的不干涉,成就我太大”。是啊!儿子都要当和尚了,父亲都不干涉。而且母亲在临终前,专门嘱托要娶亲。幸亏其母也不是固执之人,如果像电视剧里的母亲拉着儿子手说“你不答应我,我就死不瞑目”,那就更无趣和生厌了。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背后说“虽然母亲意思如此,可不一定依照,还是以自己意思为主”。不禁为梁父的开明点赞,这开明的背后是智慧,亦是人的觉悟,绝不简单。放在当代,也是超群绝伦的。
梁父可敬!哈哈,我的儿子亦是有福的。起码以后他只会埋怨我为什么不管住他,不会埋怨我为什么管他!自己的路自己走,这是我能给予他的最好礼物。
⑤为人类做贡献其实是自我搔痒
“我”不需扩大,宇宙只是一个“我”,只有在我们精神往下陷落时,宇宙与我才分开。如果我们精神不断向上奋进,生命与宇宙通而为一,实在分不开内外,分不开人家与我。我是无边际的,哪有什么小我大我呢?虽然我们为人类社会着想,或为朋友为大众卖力气,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痒,我要搔一搔而已。
我始终觉得“人本自私”。在我的眼里,佛祖、基督、孔子、老子等等,古今圣贤、万物生灵皆是自私的。为什么这么说?比如,佛祖割肉饲鹰,虽然看似舍去了肉,其实成就了心。因为他不在乎肉体,在乎灵魂,所以用肉体的失,换回了灵魂的得。佛主普渡众生也一样,渡就是他追求的价值。换个角度,也就是说,众生的嘴里可以说佛主渡人是无私的,因为佛主没有从众生的身上有什么索取;而从佛主的嘴里,就不能说自己是无私的,因为渡就是所得,得了就不无私。
如果往深奥了说,那就是“付出即是得”,我们在付出的那一刻就已经得到了,当然这个付出必须是心甘情愿的。所以,付出的人,别得瑟的还求什么回报,更别把自己整得多么无私、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别人可以说,自己千万不能说,也别去认领。
梁公在这个问题上处理更妙,他不说人本自私,他说“世间没什么小我大我,宇宙即'我’。如果宇宙是我了,那我为宇宙干点活,不就是在为自己干活吗?这一说,我理解是证到了佛教的“无分别心”。积极进取时,人与宇宙浑然一体。滋养出这样的心态,才真正能够做到虽牺牲奉献、亦无怨无悔。
⑥话同意不同,道难以语人
古人有许多说话,早先我自以为能领会其意义,其实所领会的极其粗浅。年过八旬后,感受时事环境教训,乃有较深领会于心。此一不同,唯自己心里明白而已,难以语人。
梁老的深彻领悟,每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受。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同学在感叹,近不惑之年,回头再看当年背诵的诗词、名家散文或者听的歌曲,心境如此不同,简直就是两重天。是啊!人生的悲哀也在此,每个人都说着同样的话,可却不是一个意思,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语言这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中国哲人弄出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重境界,西方人整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怪不得古今圣人得道后,都止于言,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反观自己,我读梁公之言,与梁公真正所言,估计亦是差之千里。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道万千条,殊途而同归。修行这东西,真得靠个人,做一只踽踽而行的蜗牛不懈攀爬,体验人生乐趣。借用梁公之言结尾,“自得之乐,无待于外面的什么条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