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王友发教授国际合作团队肥胖防控论文发表在《柳叶刀》子刊

近日,王友发教授及其合作者(包括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薛宏教授、四川大学赵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潘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高利旺博士等)以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 (肥胖问题对中国公共卫生的影响和政策应对的启示)为题在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影响因子25.3)期刊发表文章。

该论文是发表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中国肥胖专辑(Obesity in China Series)的第三篇文章,重点关注肥胖对中国公共卫生的影响及相关的防控政策现状及未来的建议。该研究指出了中国肥胖防控面临的挑战,预测了未来肥胖的疾病负担及医疗费用,总结了中国肥胖的公共卫生影响和国家防控政策,以及全球相关防控政策进展,并对今后中国肥胖防控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应对措施及建议。

以下为文章部分重要结果:

肥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现有研究表明肥胖增加很多其他慢性病风险,中国今后需要开展更多相关的队列研究及干预性研究。2000年以前中国发表的肥胖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风险相关研究很少,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国肥胖率较低,还未引起广泛重视。队列研究在2000年后才开始出现,并且大多数研究是在过去十年中发表的。总体而言,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与罹患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肝癌、卵巢癌和胰腺癌)的风险显著相关。

本研究表明,相关领域仍有大量空白需要未来的研究来填补。首先,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大多数研究只使用了单个时间点的体质指数(BMI)或腰围(WC)测量值,且主要是在30岁及以上人群中进行的。然而,人的体重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会变化。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肥胖状态和生命早期阶段的体重变化(例如年轻的成年人)可能会对NCDs的风险和晚年的死亡风险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极少有研究分析脂肪分布和体成分对NCDs风险的影响。第三,有关中国人群BMI和WC或脂肪分布对NCDs风险的联合影响的研究不足。最后,缺乏针对超重和肥胖中国人群的减重干预及其对NCD的影响的研究。

未来肥胖流行和医疗费用预测

预计未来中国肥胖相关的健康和经济负担还会持续增加。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学龄儿童青少年和学龄前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可能分别达到65.3%、31.8%和15.6%,而超重肥胖的人数可能分别达到78995万、5892万和1819万。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预测可能是保守的,因为研究使用了历史估计值和成本估计值的较低端,并且没有考虑医疗保健服务费用的长期增长和超重肥胖相关的间接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出勤、旷工、提前退休、残疾等)。

表1 预估2030年中国超重及肥胖成人和儿童人数(×10000)

图1 预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和超重肥胖引起的医疗费用

肥胖防控的国家行动

该研究系统梳理分析了中国已经制定的肥胖防控相关的政策及已经实施的国家层面的防控措施和干预行动。1949年以来,中国实施了70余项与肥胖相关的国家政策和行动,主要针对人们的饮食与体力活动,重点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这些相关的政策和干预行动可分为3类:

  • 营养及学校为基础的行动,如“中国学生营养日”、学校营养支持计划、“国家营养校园计划”、“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和健康行动、学生营养改善行动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2018-2020年);

  • 运动促进活动,如“快乐10分钟”、“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万步有约活动”等;

  • 综合行动措施,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7-2025年),以及“三减三健(即减盐、减糖、减油、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行动。

近年来,中国出台的一些促进公共卫生新政策有涉及肥胖防控相关的策略和行动目标。2016年发布的 “健康中国”战略更为建立肥胖防控政策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2020年10月,中国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国家肥胖防控目标是将2020-2030年期间0-18岁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基础上降低70%,并强调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学校、医疗机构和政府在防控肥胖流行方面的责任。

针对完善中国肥胖防控政策体系及工作的建议

在2015-2019年期间,王友发教授与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以及国内外约30位专家合作,制定出版了《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旨在促进决策者、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和其他相关者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来遏制肥胖的流行。在此工作基础上,本文基于系统措施指导框架、人群证据、国际组织倡导的肥胖预防策略以及来自国内外营养与肥胖防控领域20余位专家学者的咨询意见,对中国肥胖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建议。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和不同层级(中央、省、市和地方)的卫生保健系统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方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环境、目标、资源和目标人群确定优先政策方案和实施措施。

表2 针对中国未来肥胖防控的国家政策和工作的建议

1. 建立全面的肥胖防控法律法规体系

  • 制定并实施以证据为基础的法律和法规,以改善支持肥胖防控的法律制度,例如在健康教育促进、限制不健康食品生产和销售等领域。

  • 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和指南,以支持人群和临床层面的肥胖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

2. 加强政府责任,强化跨机构合作,采取综合措施,开展肥胖防控

  • 政府应在制定、实施和执行监管政策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 政府应协调跨机构/公立-私营机构合作。

  • 政府应当为肥胖防控提供所需资金支持。

3. 改善致肥环境

  • 有效监督和管理食品系统,包括食品和饮料的生产和销售,以确保健康的食品和饮料供给。

  • 对餐饮业和食品工业实施强制性营养标签制度。

  • 限制高能量密度、高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和高糖或盐的预包装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广告宣传。

  • 通过城市规划、城市分区、社区公园,改善建成环境,促进体力活动,包括健康人行道、自行车道、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

  • 通过补贴计划和公众倡议,鼓励和促进公共交通系统的使用。

4. 建立肥胖防控的财政政策

  • 对不健康食品和饮料征税。

  • 提供补贴以促进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

5. 支持建立健康的家庭、学校、社区和工作场所

  • 健康家庭

准备健康的家庭餐,包括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加糖、盐和脂肪。

家庭成员应按照相关指导方针过健康的生活,拥有健康的饮食和足够的体力活动。

家庭成员应该定期体检。

  • 健康社区

建立活动中心、人行道、小公园、室内外健身场所、自助健康管理测试点,配备身高、体重、血压测量设备。

  • 健康医院

聘用有资质的临床营养师。

6. 完善肥胖防控卫生服务体系

  • 在医学生、医务人员中实施系统的肥胖预防和管理相关培训;将这些培训纳入他们的继续教育。

  • 将体重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职能。

  • 将肥胖评估和干预纳入家庭医生的合同服务和当地疾控中心系统提供的服务项目中。

  • 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诊疗,规范营养、运动和手术治疗。

  • 将肥胖治疗纳入健康保险范围,并将肥胖患者医疗报销比例与其体重管理结果相关联。

  • 要求社区、地区和区域各级医院和医疗中心设立专门项目和人员来提供体重管理服务。

7.减少肥胖率分布的不均衡性

  • 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全国范围的城市化、文化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是不均衡背后的主要驱动力。

  • 肥胖防控政策和策略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并针对高风险目标人群进行调整,以解决、缩小和预防未来亚人群中肥胖率的差距,确保健康公平性。

总结

在患有糖尿病人群和不患有糖尿病人群中,HDL-C的浓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并不一致。糖尿病人群中,低浓度的HDL-C并不能预测未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 过去四十年来,中国人群中超重肥胖率以及相关医疗费用都在急剧增加,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控策略,今后将会持续增加。

  • 中国已经实施了一些与肥胖防控相关的政策和行动,但仍不足以控制肥胖的流行。今后的工作需要解决导致肥胖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和行为因素问题。

  • 一个包括法律法规在内的协调和支持性政策体系对于创建一个肥胖防控监管环境以帮助公众做出健康生活方式选择至关重要。

  • 包括政府、公共卫生从业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健康保险公司、行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所有相关者都应共同努力,来改善致肥胖环境及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 中国迫切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以评估与肥胖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并促进形成有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对其他国家防控肥胖也有借鉴意义。

该研究表明较高的软饮料摄入量与NAFL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该研究结果支持减少软饮料摄入量的膳食推荐和政策。

中国肥胖专辑系列中、英文文章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series/obesity-in-china

第三篇中、英文文章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21)00118-2/fulltext

The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创刊于2013年9月,是柳叶刀期刊系列的第六本子刊。致力于涵盖内分泌、代谢和糖尿病领域促进临床实践进步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和高水平综述。杂志内容涉及论著、综述、评论性文章。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GHI)于2016年成立,旨在帮助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等倡议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帮助完成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任务和实现西安交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研究院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药学、数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管理、人文等优势学科,针对目前全球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创建国际领先的健康教育科研平台,开展跨地区、多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研究,为国内外健康问题的解决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培养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健康专业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战略蓝图的实现和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Wang Y, Zhao L, Gao L, Pan A, Xue H. Obesity in China 3 Health policy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2]. Wang Y, Wang L, Qu W. New national data show alarming increase in obesity and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 Eur J Clin Nutr 2017; 71: 149-50.

[3].王友发, 孙明晓, 杨月欣. 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9.

[4].Wang Y, Xue H, Sun M, et 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besity in China.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9; 7: e1166-e7.

[5].Wang Y, Xue H, Esposito L, et al. Applications of complex systems science in obesity and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 research. Adv Nutr 2014; 5: 574-7.

[6]. Wang Y, Xue H, Liu S. Applications of systems science in biomedical research regarding obesity and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 opportunities, promise, and challenges. Adv Nutr. 2015 Jan 15;6:88-95.

[7]. Wang Y, Wu Y, Wilson RF, et al. AHRQ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views.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Programs: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US); 2013.

「营养青年会」的全称是——世界华人青年营养学者发展促进会,英文简称是ICNYSN。从2016年5月份成立以来,已有超过26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华人营养学者加入成为专业会员。ICNYSN力邀全球范围内在营养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且颇有影响力的华人教授导师们组成专家委员会。其目的是建立国际间互惠互利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交流、培训、合作和孵化,尤其是为中国与世界营养青年学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搭建高起点的合作平台,促进职业发展,造福人类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