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可能是阴虚,该如何治疗?
阴虚是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章老曾对100例心身疾病病人作过初步调查。
病种为冠心病、慢性肝病、胃病、肺结核、高血压、神经衰弱、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病、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前列腺炎等。
100例中,阴虚者占58%,阳虚者占11%,气虚者占13%,血虚者占10%,实证者(大多数是虚中挟实)占8%。
阴虚中又以肝肾阴虚,胃阴虚为多见,心肺阴虚次之。
以上说明,阴虚病人占心身疾病的大多数。
阴为有形的物质,由五脏所藏。
如心主血,汗为心液;肝藏血;脾统一身之血,化生津液肺主气,敷布津液;肾主水,藏精,主生髓。五藏各藏“精、津、液、血、髓”。这些物质统属阴精,全归于肾。
《灵枢·本神》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说明阴液在人体的重要性。
阴液不足,可以致病,阴液耗竭,可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恶果。
因此,“阴”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参入人体新陈代谢,营养全身各部分脏腑和组织。一旦机体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则易出现伤阴的现象。
当今之人,不注意摄生或思虑过多,或喜乐不节,耗损心阴;或情志不调,肝郁化火,损耗肝阴;或饮食失节,辛辣厚味,损耗脾(胃)阴;或悲号哭泣,声高语多,损耗肺阴;或房室不节,操劳过度,损耗肾阴。
由此导致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病、高血压病、慢性肝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神经性尿频、尿道炎等心身疾病。
任何致病因素,当消耗各脏之精太甚时,必会导致难治的虚损性疾病,所以阴虚是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滋阴是心身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
鉴于心身疾病以阴虚者居多,故滋阴疗法成为治疗诸多心身疾患的重要法则。
以五脏阴虚为例。
表现为:面色泛红,神错谵语,心烦失眠,有灼热感,心慌,惊悸不安,小便短赤,汗多,脉弦细或数,舌尖绛红少津。
多见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顽固性失眠、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病。
治以育阴平肝、养心安神、清心降火为法。
表现为:眩晕头痛,两目发赤,干涩,急躁易怒,两胁痛,失眠多梦,耳鸣耳聋,五心烦热,面色妆红,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甚者秘结,脉弦有力、或弦细,舌红苔薄黄。
多见于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胆囊炎、神经衰弱等。
治以疏风止痛、滋阴清阳、育阴潜阳、滋养肝肾、养阴生津、疏肝利胆为法。
表现为:口干唇燥,饥不欲食,干呕呃逆,胃脘嘈杂,面色枯萎,暗淡无神,皮肤干燥不泽,口腔糜烂,口臭,齿龈肿痛,或消谷善饥,渴欲冷饮,脉弦细数无力,舌绛红或光剥少苔。
多见于慢性浅表充血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舌炎、牙龈炎、糖尿病等。
治以疏肝和胃、养阴益胃、健脾理气、清胃泻火、滋肾养胃、养阴益气为法。
表现为:面色晄白、两颧潮红、潮热盗汗、皮肤干燥、咳嗽声嘶、咯血、鼻干、涕少,脉细数,舌红少苔。
多见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干燥综合征等。
治以养阴清肺润燥、清热利咽、凉血止血、甘寒润燥为法。
表现为:头昏耳鸣,遗精崩漏,大便干结,面色晦暗,毛发脱落,齿色枯槁,四肢软弱,小便不利,脉沉细数,舌赤少苔。
多见于梅尼埃病,月经不调,阳萎,前列腺炎,神经性脱发,骨质增生,慢性肾盂肾炎等。
治以滋养肝肾、益肾固精、养血调经、泻肝利尿、补髓填精、养血荣发等。
总之,许多心身疾病须用滋阴、育阴、养阴,以及泻热存阴等方法治疗,方能取得良效。
章氏滋阴系列方简介
章老针对阴虚导致心身疾病的病机,按照脏腑辨证组成养阴系列方药。
如以三子养阴汤(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朱枣仁、朱柏子仁、生地、杭菊、黄连)养心阴。
以加味一贯煎(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玄参、花粉、白芍、山药、石斛、木香、砂仁)养(脾)胃阴。
以古方养阴清肺汤、拯阴理痨汤养肺阴。
以古方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养肾阴。
另外,还以滋营养阴汤(生地、玄参、麦冬、桑枝、草决明、钩藤、石斛、牛膝、狗脊、杜仲、当归、海桐皮),治阴虚热痹。
以滋肾养肝汤(女贞子、早莲草、熟地、当归、白芍、玄参、麦冬、白蒺藜、杜仲、生龙骨、生牡蛎、草决明),治疗肝肾阴虚诸证。
以气阴固本汤(黄芪、山药、花粉、生熟地、麦冬、地骨皮、生牡蛎、苍术、云苓、葛根、五倍子、五味子)为基本方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型),具有一定效果。
以五参养心汤(沙参、玄参、党参、丹参、苦参、麦冬、五味子、枣仁、柏子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生脉饮,治疗冠心病收到殊功。
以资生清阳汤(桑叶、丹皮、竹柴胡、钩藤、石斛、杭菊、天麻、白芍、白蒺藜、生地、石决明、薄荷、甘草),天麻钩藤饮滋阴清阳,育阴平肝,治疗高血压(偏于阴虚阳亢、阴血虚少型),疗效满意。
以消瘿治亢汤(生地、玄参、麦冬、海藻、昆布、黄药子、夏枯草、土贝母、海浮石、乌贼骨、青皮、生牡蛎)综合滋水养肝、育阴软坚两法,治疗甲亢、疗程虽长,但疗效稳定持久,无副作用。
典型病案
例一
余某,男,50岁。
经常胸闷气短,心前区绞痛,头昏目眩,健忘,多梦,脑后作胀,心烦口干,脉细数,苔黄。
辨证:心肝肾阴血不足,脉络欠畅。
治以滋养阴血、补心通络。
拟三子养阴汤加减:沙苑子、枸杞子、女贞子、杭菊、朱枣仁、法夏、瓜蒌仁各12g、生地15g、川连6g、远志9g、党参20g、丹参18g、三七末3g。水煎5剂。
二诊:服上方胸闷绞痛虽减,气短眩晕未除,舌脉同前。
仍以上方加减:沙苑子、枸杞子、女贞子、朱枣仁、法夏各12g、柏子仁、远志各9g、生地15g、川黄连6g、党参20g、丹参18g。5剂。
三诊:绞痛未作,但感心悸,烦躁失眠,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肝肾阴虚而内热未尽,宗上方加重清养之剂。
沙苑子、女贞子、白芍、枣仁、枸杞子各12g,川黄连、甘草各6g,生地、玄参各15g,柏子仁9g。5剂。
四诊:药后烦躁渐除,夜寐转宁,惟感眩晕,仍以三子养阴汤调理而愈。
例二
华某,男,55岁。
于1953年开始患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每发必经年累月不愈,各种药物备尝,针灸按摩常用,均未见明显效果。
于1964年春季复发,发作时全身剧烈疼痛,用温经通络、化瘀通络药均无效。
诊时,形体消瘦,皮肤枯槁,关节与肌肉触之则呻吟呼痛,白天尚安静,晚间嚎叫不止,不能安寐。诊其脉细数,舌赤,苔干黄。
辨证:风温之邪,侵犯经络,久则化热,热盛耗液,筋经失养,因此用温经药越多,愈耗津液,津液耗损则疼痛更甚。
治宜滋阴养液,佐以通络,用滋阴养液汤加味生地、玄参、麦冬各12g,钩藤、石斛、牛膝、狗脊、杜仲、海桐皮、灵仙各9g,桑枝、草决明各30g。5剂。
二诊:服药后,疼痛减轻,能睡片刻,余症同前,原方再服5剂。
三诊:上方连服15剂,肌肉部分触之不痛,睡眠安静,夜间亦不甚痛,脉转缓和,舌红润有津。
病减大半,按原方去海桐皮、威灵仙,加忍冬藤、络石藤各15g,再服15剂。
四诊:上方连服20余剂,使迁延多年,治疗少效的痹证竟霍然而愈。
弘扬中医·传承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