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8年《中国肝癌大数据报告》显示,全球原发性肝癌每年新发病例为85.4万,其中,中国就有46.6万,约占全球的55%。
肝癌作为恶性程度高、治疗方案少的难治性癌种,近年来药物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PD-1、PD-L1和CTLA-4等免疫药物的先后加入,让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良多,也给广大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1月12日,罗氏宣布,将在即将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胃肠道肿瘤研讨会上(ASCO GI)上正式报告免疫联合疗法“T+A”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患者的III期临床实验——IMbrave150的新结果。数据显示,该方案治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9.2个月(此前标准疗法为13.4个月),其中中国亚群患者的mOS为24.0个月(此前标准疗法为11.4个月)。“T+A”免疫联合疗法,已经在2020年10月正式在我国获批,且被多个国家权威指南列为推荐疗法,因此十分可信。联合疗法中的T,指的是阿替利珠单抗,属于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已获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三阴性乳腺癌等多个癌种;而疗法中的A,指的是贝伐单抗,可以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药物时还能起到协同作用。两款药物强强联合,起到了“1+1>2”的奇妙反应,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一线方案和更长的生存期。不仅如此,据该研究的中国主要研究者秦叔逵教授介绍,该实验及扩展实验中的中国亚群,虽然有更高的乙肝感染率,同时具有大血管侵犯/肝外转移、甲胎蛋白≥400 ng/ml等多种不良预后因素,但疗效仍然十分出色,这对于肝癌大国——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据2018年《中国肝癌大数据报告》显示,全球原发性肝癌每年新发病例为85.4万,其中,中国就有46.6万,约占全球的55%。 之所以超一半新发肝癌病例在中国,并非简单的一句“我国人口基数大”可以解释,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下面两件事密切相关。其一是我国有庞大的乙肝患者群体,而“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让我国肝癌有较多的潜在患者源。随着时间推移和乙肝疫苗的全民普及,未来因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肝癌患者人数显然会越来越少。而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提高,一些诸如“酒桌文化”的糟粕陋习逐渐已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摒弃,滥用酒精的情况也会好转。医学在不断进步,诸如“T+A”这样优秀的方案会越来越多。因此肝癌患者即便到了晚期,也不必绝望,通过层出不穷的新药新技术,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也并非无法实现。不过在癌症被完全攻克之前,我们仍需不断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尽可能降低患癌风险。那么面对肝癌的威胁,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所谓预防,就是要尽可能规避各类肝癌相关的风险因素,比如接种乙肝疫苗、及时治愈丙肝、戒烟限酒、远离黄曲霉毒素、保持正常体重和注意饮用水卫生。而早期筛查,是指对于已经处于风险之中的“肝癌高危人群”,通过科学的规范筛查方式,让肝癌能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也能拥有更好的预后。
那么肝癌高危人群都是谁呢?
乙肝病毒(HBV)和/或丙肝病毒(HCV)感染者
长期酗酒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肝)患者
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的人
肝硬化患者
有肝癌家族史的人
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指南介绍,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应采用血清AFP(甲胎蛋白)联合肝脏超声检查,周期为至少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如果上述检查出现阳性,则应采用腹部动态多期CT和/或MRI扫描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肝血管造影检查(DSA)。自2011年成立以来,盛诺一家长期为国人筛选、链接国内外的优质医疗资源,也帮助过许多肝癌和其他癌症患者更早用到尚未上市的新药新技术;或“大海捞针”般筛选出可能有帮助的前沿研究和临床实验,帮助已被宣布“没有办法”的患者找到了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