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为什么父母越反对,反而让两个人越相爱?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

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

心理学家德斯考尔等人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干涉儿女的感情,这青年人之间的爱情也越深。

为了了解父母的干涉是否改变了夫妻恋人之间的关系和相爱水平,心理学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年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的41对恋人。

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之间相爱越深。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借用莎翁名剧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父母强迫子女与恋人分手,子女往往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做出相反的选择,不但不放弃自己所选择的恋人,还增加对自己所选择恋人的喜欢程度。

尤其对正处于热恋期的恋人来说,还沉浸在爱的激动、幸福和甜蜜中,对身边一切更是不管不顾。父母越想棒打鸳鸯,结果却越搅越热。

敏感的父母偶然发现还在上中学的孩子与异性同学互递纸条,先是大惊失色,不容分说扣上“早恋”的帽子,然后采取一切粗暴手段试图扼杀:恶语批评侮辱、勒令断绝来往、专程接送上下学、全面监视举动……

父母的良好愿望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倒是适得其反,硬生生把原本只是互相爱慕的孩子逼得成双配对离家私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需要获得自己的行为的控制权

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

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采取对抗的方式从事被限制的行为,可以保持自己的自由,除去不舒服感,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

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让一名被试面临A 与B 两个选择。

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

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 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 的被试选择A。

可见一种选择,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恋爱双方被强迫作出某种选择时,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态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甚至会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的喜欢程度。

维持认知平衡

另一种解释,是从维持认知平衡的角度来说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反之亦然。

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

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恋爱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这便是中学生在异性交往中,易把友情当恋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在异性交往中,交往双方更容易获得满足感。

但许多老师、父母对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确反对,这就使交往者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依恋,从而误认为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

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

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

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

越是得不到的 心理价值越大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选择自己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恋人的喜欢程度。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其实也是一种逆反心理。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早恋”行为的时候,“变堵为疏,变责骂为沟通”,这才是避免现在学生产生消极逆反情绪的根本。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早恋行为的时候,切忌穷追猛打,切忌严刑逼供。

作为家长要做的首先就是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们,把他们当做“自己人”,与他们交流谈心,做个优秀合格的聆听者,细心的关心他们的生活,缩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

接着就要学会告诉孩子们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事情,需要教导他们要如何的去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孩子们会觉得家长很善解人意,乐意听取建议,这样,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ENDING
熙桓心语

人性本身就如此,在外力强制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对立情绪,很可能出现反抗作用。

人更愿意进行自由选择,越是限制、禁忌的东西,越显得神秘、有趣、充满诱惑,越能激发人的叛逆心和反抗性,也越发地想尝试一下。

因此,此效应不仅表现于父母的干涉对孩子恋爱态度的影响上,也表现于教育者的粗暴行为对学生早恋、吸烟、酗酒、自私等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上。

因此,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看,借鉴此“效应”对如何管理学生、怎样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会产生积极的效应的。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