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人有三不亲”,除了姨夫姑父,还有一个是谁很多人不知道
俗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而且来源甚广,不仅有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包括一些诗词名句、历史典故等等。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俗语都是古代人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美好愿望。之所以称之为俗语,就是因为它的通俗易懂,能够用浅显的道理启迪人生。
说到俗语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常言道……”、“老话说……”、“俗话说……”等等。甚至还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说法,也都是关于古人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后人的俗语。
关于俗语的类型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一些是褒义的,比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不乏贬义之内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俗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告诉人们在学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这众多的俗语中,有一类关于家庭的俗语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养儿方知父母恩”,体现了浓浓的亲情。那么古时候世世代代的关系都是如此亲密吗?有两句俗语最能代表当时社会的现象:“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说的就是亲疏远近。在《俗语大全》中,还有一句更加凸显亲戚关系的脆弱:“人有三不亲”。
所谓三不亲,第一个就是姨夫,也就是母亲姐妹的丈夫。第二个就是姑父,是父亲姐妹的丈夫。为什么姨夫和姑父会不亲呢?古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子从自己的家中嫁出,就成了别人家的人,变成了外戚,也就是家族之外的人。
这样的亲戚关系都是都过婚姻关系形成的,所以在此之前和姨夫、姑父并不相识,自然谈不上亲。有人会有不同意见,结婚以后可以经常往来,一样可以很亲啊。古代女性属于从属地位,本身话语权就有限,嫁过去都要冠以夫姓,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在原来的家里生活了。所以见面机会就少了,姨夫、姑父更是见不上几面,加之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也是导致亲戚关系疏远的一个原因。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母亲贾敏嫁给了苏州的林如海,贾宝玉从未见过姑父,何曾谈得上亲,更别说这个表妹了。至于日后两人关系如此亲密也都是相处久了才会有的,所以说感情都是培养的,没见过的人要怎样培养感情呢?
还有这第三个不亲的就是舅妈,这句俗语完整的就是“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和舅的媳妇”。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问题,不管是姨夫、姑父还是舅妈都是外姓人,和我们都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唯一不同的是舅妈是嫁进来的,但是不要忘了母亲也已经嫁作人妇了,不在娘家了,所以见面机会依然很少,对应了上文中的姨夫、姑父。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在三不亲中并没有叔叔的媳妇,其实婶子也是外姓人,为什么不包括呢?还是要从古人说起,古时候的人们是家族式的生活方式,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所以自然感情要好一些。
当然事事无绝对,重要还是事在人为。电视剧《娘亲舅大》中,小女孩佟程程因为母亲去世,一直跟着舅舅生活,舅妈对她视如己出。当然有时候涉及到利益时,多少兄弟姐妹因为争夺父母的遗产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俗语到现在依然充满现实意义,现代人工作忙,常常早出晚归,连业余生活都很少,更别说是联络感情了。很多的直系亲属因为家里事情多,每年也就是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一面,仿佛又回到了古代。按理说交通如此发达的社会,去哪都是一抬脚的事。
还是那句话感情都是靠培养的,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其实还是走动的比较频繁。从今天开始多和自己的亲人多联系吧!
参考资料:《俗语大全》、《红楼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