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领导不作为,下属不配合,这样做才是最好的回击
这是福传读书的第169期精神粮食
作者|邢福传
来源|福传读书(ID:fuzhuan_520)
哈喽,你好吖,我是邢福传~
我们每一个人,在职场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作为的领导,和一些不配合的下属。
如果有这么一个不作为的领导,同时又遇到不配合的下属,这种事无论放在谁身上,可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灾难。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常用的方式,无非就这两种,一种就是直接和他们硬杠,来个鱼死网破。
另一种就是,选择忍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辞职,大不了辞职走人。
但我想告诉你,无论你选择硬杠,还是干脆辞职,你的做法都正如对方所愿,因为对方恨不得你早点这么做。
所以说,这两种方法,无论你选择哪一种,都是不可取的,而这个问题,早在很多年前“曾国藩”也曾经遇到过,我们看他是如何化解危机的。
01
三顾茅庐才出山的“曾国藩”
却遇到领导不作为,下属不配合
1852年11月,张亮基收到“咸丰”皇帝的上谕,让他邀请在家守制的“曾国藩”出山,协助他一起办理本省团练。
“张亮基”是当时的湖南巡抚,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样,而此时的曾国藩却在家守制,因为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不久。
按照当时大清国的惯例,官员亲人去世,要在家守制满3年,而此时曾国藩母亲的棺柩,还没来得及安葬,更不用说满3年了。
那是因为什么事,导致皇帝和省长都这么着急呢?
原来,在曾国藩回到老家湖南之前,当时的“太平天国”不久前刚刚攻打长沙城,还好当时有张亮基和“左宗棠”等人在,死死守住了长沙城。
而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军,在苦苦攻打80多天之后,却迟迟攻不下来,无奈才选择退兵,挥师北上,而随时都可能遭到敌人返回的危险。
所以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背景之下,咸丰皇帝和湖南巡抚,才迫不得已打破大清国的惯例,再三请曾国藩出山,协助本省平定叛乱。
在家守制的曾国藩,收到这样的圣旨,真的是让他左右为难,一是母亲尸骨未寒,还未尽孝道,不宜离开,二是国家大事,迫在眉睫。
曾国藩虽然在家守制,但是对于太平天国,到处攻城略地,他也是早有耳闻。
他曾多次告诫自己,也教育弟弟们,为人臣子“国事”大于家事“忠”字须放在第一。
但是,收到圣旨后曾国藩却拒绝了,他跟当时来请他出山的官员说:
此时他正在为母亲守制,如果离开怕家人不悦,再者,他虽是二品大员,但自己毕竟是一个文官,怕别人不买账。
就这样,第一次他拒绝了,同样第二次,他也拒绝了。
直到第三次,眼看跟曾国藩是说不通了,前来的官员,只能先找曾国藩的父亲,让他劝劝这个儿子。
终于在父亲的极力劝说下,曾国藩最终才同意,跟前来请他的官员,一起去长沙协助团练。
他来到长沙之后,刚开始工作还算顺利,很快他就和张亮基以及左宗棠等人一起商讨,开展筹办团练,以及抵御太平军的事宜。
而不久后,张亮基就被调走了,同时左宗棠也带兵北上追击太平军,而接任湖南省长这个职位的是“潘铎”。
这个人可不同于张亮基,他对于曾国藩的种种做法,不仅不以为然,还处处跟他对着干。
虽然曾国藩奉旨办事,同时自己又是二品大员,但毕竟职位还是比巡抚小。
02
遇到领导不作为,下属不配合
不吵不闹,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一次,曾国藩在开展团练时,所谓的团练其实就是组建湘军,而且还不算是正规军,如同现在的民兵一样。
在训练湘军时,曾国藩要求“绿营兵”也要一起来训练。
按照大清的法律,绿营兵只能由总督管辖,就连巡抚都无权过问,而且这些绿营兵都是正规军。
但曾国藩毕竟是奉旨办事,所以这些绿营兵,也只能跟着一起训练了。
虽然是跟这些湘军一起训练了,但是他们却不服管教。
一来是,曾国藩这些民兵的军饷,比那些正规军还要高,二来是,曾国藩的训练太辛苦了。
这些绿营兵虽然说是正规军,但已经懒散习惯了,再加上曾国藩是一个文人,连战场都没上过,让他来训练,这些人肯定心里不服。
所以曾国藩训练着这些人,整天就跟坐在火药桶一样,随时都可能爆发。
有一天,这些绿营兵终于跟湘军打起来了。
本来曾国藩就对于这些绿营兵就一肚子火,平时不好好训练也就算了,还带头闹事,于是他就把那几个闹事者这抓了。
结果这一下子,其他的绿营兵就不干了,本来就不服曾国藩,正好凭借这次机会,好好教训一下他,他们先去曾国藩副手的住处打砸一番。
后又怒气冲冲地来到曾国藩的住处,有几个老兵看到情况不妙,赶紧让曾国藩躲在垃圾堆里,才逃过一劫。
而曾国藩的住处,跟那巡抚的住处,只有一墙之隔,巡抚肯定是能听到士兵们打砸声的,但是他却故意装作听不到,故意不出来。
无奈,别人不出来,曾国藩只能自己主动去求别人,看到有人敲门。
这时巡抚才不慌不忙地去开门,看到衣冠不整,一脸狼狈的曾国藩,才答应为他做主。
但转眼,他就当着曾国藩的面,把那几个闹事者给放了,并对这些士兵说:对不起,让你们受惊了,对一旁的曾国藩是视而不见。
此后曾国藩心里也很清楚,领导不作为,下属不配合,不受别人待见,但他却不吵不闹,仍然继续工作。
03
遇到领导不作为,下属不配合
换部门,才是最好的选择
经过这件事之后,曾国藩知道,自己在这个地方,想要顺利的展开工作,那是不可能的了,但他却没有因此退缩,也就是没有辞职。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自己是曾国藩,你会怎么做?
毕竟当初是皇帝以及当时的巡抚,派人三顾茅庐邀请我出山的,现在却落得这个下场,还不如干脆辞职算了,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是的,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这么想,包括我之前也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就这么做了,对于别人来说,他们没损失什么,还正如他们的心意。
所以曾国藩当时的做法是,不辞职,而是换部门,既然我在这个部门不受待见,那我就换一个部门,但做的工作却是一样的。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曾国藩看眼长沙这个地方,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上司不作为,下属不配合,自己又无力与他们斗争。
所以他找了一个形势不稳定为借口,一个人带着自己从家乡带来的那一千多湘军跑到了,离长沙300多公里之外的“衡阳”。
衡阳是他年少时,曾经在这里读书过,他的夫人也是这里人,而且这里当时是,湖南第二大城市,这里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
来到这个地方,他另起炉灶,虽然都是湘军,战斗力比不上正规军,但是在曾国藩眼里,他的这些湘军,已经远远超过了正规军。
因为正规军从上到下,早已经腐败透了,完全没有任何战斗力。
而且这里虽然条件差了一点,但是在这里,自己可以说得算,自己可以做主,不要再看别人脸色干活了。
04
遇到领导不作为,下属不配合
做得比他好,才是最好的选择
此时的大清国,已经是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了,曾国藩虽然跑到了衡阳,同样可以组建和训练湘军,但是他给这些湘军的军饷,比正规军还高。
而且这些钱都得由曾国藩自己解决,想要等国家拨款,那是不可能的了,要向自己的上司巡抚要,那更是不可能,所以他只能自己解决。
曾国藩正在为钱的事情发愁的时候,这时“郭嵩焘”却带着20万的军饷来投奔他了。
而这个郭嵩焘就是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那位官员,之后也是他的亲家。
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都换地方了,那就可以跟那位领导公开对着干了。
但是曾国藩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写信给他的领导,向他汇报情况,并欢迎他来视察。
此后曾国藩又陆续向他之前的老领导“张亮基”写信,说明情况,而张亮基也给他派了一些人手。
这些人陆续来投奔协助,包括他之前的副手,曾国藩可谓是越做越大。
就这样,曾国藩在衡阳这个地方,不仅创办了强大的湘军(陆军),同时又创办了海军,就这样曾国藩走上了弃文从武,带兵打仗的道路。
如果创办陆军,不算什么,那创办海军,对于曾国藩来说,绝对是一个太大的难题。
因为曾国藩从小在湖南长大,别说海军了,就连大海他都没见过。
而且当时整个朝野,根本没有人有海军方面的经验,但曾国藩却在一些湖泊内训练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军和海军一共17000人左右。
而曾国藩也是靠着,他的这17000多湘军,成功消灭了太平天国,解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而此后,曾国藩得到朝廷重赏,加官进爵,那是后话了。
关键是,曾国藩过得比之前那些,跟他对着干的人好,得到大老板的认可,才是打在他们脸上最响的耳光。
所以说,遇到不作为的领导,不配合的下属,不吵不闹,不辞职,而是过得比他们好,才是打他们最响的耳光,也是最漂亮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