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0)
本篇目录:
****************************************
391.石门文庙
清 湖南省石门县
392.芷江文庙
清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
393.神下李氏宗祠
清 湖南省宁远县
394.澧县多安桥
清 湖南省澧县
395.虎溪黄氏宗祠
清 湖南省蓝山县
396.溆浦崇实书院
清 湖南省溆浦县
397.桃树湾刘氏大屋
清 湖南省浏阳市
398.浦市镇古建筑群
清 湖南省泸溪县
399.宝镜何家大院
清至民国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
400.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
清至民国 湖南省安化县
****************************************
391.石门文庙
石门文庙,又称孔庙,位于石门县楚江镇文庙路6号,石门县博物馆并设院内。文庙,始建于宋皇四年(公元1052年),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庙址几经变迁,现存孔庙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石门县令周邦领建,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现尚存两个四合院。由南而北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礼(乐)器库及东西两庑。原有面积7000多平方米,现存南北长94.4米,东西宽47.6米,总面积4493.44平方米,建筑面积2269.4平方米。
泮池直径15米,深2.5米,用花岗岩垒砌,池周环以石栏,状元桥宽2米,跨步10米,两侧石栏上阳雕文房四宝、暗八仙等图案,两端有踏步、抱鼓,石料均为桃源麻石。
棂星门为木质结构,四柱三门三楼,高8.7米,宽8.27米,主楼明间七彩斗拱五攒,次楼为七彩斗拱三攒,正间、次间大小额枋上两面都为二龙戏珠、五龙捧圣、双凤朝阳镂空木雕。三门均嵌有云墩雀替木雕。“棂星门”匾额为乾隆皇帝御书。泮池两侧建有“道贯古今”牌楼。
大成门,又称“戟门”,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12.4米,单檐硬山顶,山墙两端泥塑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正脊两端有鸱吻,中置宝瓶,盖黄色琉璃瓦,檐下置卷棚。大成门左为文官厅、名宦祠、东碑廊,右为武官厅、乡贤祠、西碑廊。
乡贤祠
大成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4.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7米,高16.92米,重檐歇山顶,盖黄色琉璃瓦,飞檐高翘,正脊有双龙戏珠缠绕,檐下无斗拱作卷棚。四周有回廊。整个屋面由八根金柱、十六根廊柱和十六根檐柱支撑。各檐柱均置雕花撑拱、雀替,为麒麟抱子、丹凤朝阳等图案。殿前有石砌月台,长11.5米,宽8.5米,高0.6米,四周绕以石栏杆,栏板上雕刻花鸟、龙凤、文房四宝。月台前御路上置有丹墀,为浮雕五龙戏珠图案,神态十分逼真。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为东庑、西庑。
西庑。东西二庑为单檐硬山顶,面阔各五间,长19米,进深9.25米,高10.31米,盖绿色琉璃瓦,正脊均配有二龙戏珠琉璃饰件。
钟鼓楼为六角形单檐攒尖顶,纯木结构,高14.72米,形体单瘦,飞檐翘角。
鼓楼
2019年10月,石门文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2.芷江文庙
芷江文庙,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小北街,它东临芷江第一中学,西接城镇荷花池小学,东南隅为芷江师范学院,西南隅为县委机关大院。文庙座北朝南,建筑群由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东西殿、钟亭、鼓亭等建筑组成。
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据清同治年间编纂《沅州府志》记载,芷江文庙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原位于沅州府衙门前东侧学宫坪处(今老干局),清同治二年(1862)知府张长樾、知县李惟丙以府文庙所处卑微迁建现址。1939年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校址,后为荷花池小学校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校办印刷厂。1998年为县文物管里所。2002年9月至12月、2005年6月至8月对文庙进行了第一、二期工程的全面维修。
文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三进,占地1870平方米。第一进,中为通道,有东西两侧室,全封闭,硬山顶,盖小青瓦,原为官员、儒生休息议事之所。一进与正殿之间为青石坪,宽15.4米,长17.5米,春秋大祭为儒生列队拜祭。大殿前为八佾舞台,台前有二龙戏珠丹墀,宽1.67米,高1.2米,雕工精细,台前左右侧有青狮蹲踞。青石坪有东西庑,祭祀历代名儒,北端有钟、鼓室。新增了大成门。
大成门
第二进为正殿,面阔5间,宽18.6米,进深11米,通高12.04米。重檐歇山顶,盖黄琉璃瓦,飞檐翘角,彩绘压脊,红、蓝、酱、绿、黄五色层叠葫芦镇脊,翘角下悬风铃。重檐间如意斗拱相叠,衬托上盖,下檐有“万世师表”匾额。殿门两侧石柱刻“凤上龙下”图案。室下石柱镌字,须弥座后石柱左刻“知沅州府事张樾敬立”,右刻“知芷江县事李惟丙敬立”。
藻井绘太极八卦图案。
第三进为崇圣祠,面阔12.2米,进深7.55米,供孔仲尼五代祖宗牌位。硬山顶、抬梁木结构,盖小青瓦。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芷江文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3.神下李氏宗祠
神下李氏宗祠位于湖南宁远县冷水镇神下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于1835、1907年、1947年多次重修和维修,这些维修以及重修都是由该村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委干部一起组织村民集资而修建,从清乾隆一直延续至今。李氏宗祠的后裔一直保持着这种爱护优秀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整座宗祠现保存完好。
宗祠为砖木结构,座北朝南,封火马头墙,由表门、戏楼、观戏坪、观戏台、和上厅共同组成,表门建筑为以后加修。李氏宗祠现存建筑面积1250.4平方米,现建筑保持清代风格并溶合了西洋建筑特色,在南方公祠比较少见,公祠坐南朝北,柱梁式结构,歇山飞檐,公祠内有戏台,戏台木柱上有高浮雕镂空双龙戏珠木雕。
戏台的木柱及梁上有高镂空的双龙戏珠木雕及各种花、鸟、兽等物的精美木雕,石墩上有石雕。花、鸟、兽等装饰均雕刻精美、保存完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戏楼顶部藻井。
宗祠所在的古建筑群区域内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仅在宗祠的东侧就有恒温泉水井两座,古建筑群内有恒温水井共十多座,汇水池塘几处,建筑包围着水系,水系贯穿着建筑群,颇有三步一井,五步一池之感。因地下水丰富,各水井深度均较浅,各个水井由地下水系相连,一年四季恒温而流动,水质温暖而新鲜。
水井四周多有廊道包围,人们围着水井洗衣、打水,欢声笑语络绎不绝,即使是下雨天,人们依然可以在水井边的廊道里围着水井边洗衣服边聊天,一副和合欢乐的景象,颇有世外桃园之安详和快乐之感。整座宗祠设计合理雄伟,在南方现存宗祠中仅存少有。
神龛 神下村李姓人为唐朝宗室忠武王五代孙祖李守真后人,宋时,李守真为规避五代之乱,自河南章水谷平村迁居于此。后繁衍生息,行善布施、立规立德。李氏家族日益庞大,也于此兴修路桥、宗祠、寺奄、路亭牌坊等,每朝每代均有添建和修缮。
宗祠格局有单殿式、两殿式、三殿式,格局大小常受宗族大小、官位高低、财富多寡而定。清朝对于宗祠建制,有较严格的规定,几品官、几开间、几台阶,都有一定的规格限制。神下李氏宗祠的建筑特点、规制,体现了它的发展史和李氏家族的文化发展史。体现了我国在民国时期西建筑艺术的结合特征,为我们研究南方宗祠提供了实物教材。
回廊
公祠坐南朝北,柱梁式结构,歇山飞檐,公祠内有戏台,戏台木柱上有高浮雕镂空双龙戏珠木雕。
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4.澧县多安桥
澧县多安桥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关东门外,原为浮渡,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修梁桥,取名澧州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为石拱桥,翌年建成,占地面积1835平方米。 澧县多安桥为十一孔连拱石桥,全桥长198米,宽8.7米,高8.4米,拱圈厚0.3米。拱桥石墩砌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澧县多安桥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澧县多安桥跨澧水,原为浮渡,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修梁桥,取名澧州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在地方官多赉、安佩莲联合主持下,重修为石拱桥,翌年建成。当地百姓为纪念二人建桥功劳,更名为多安桥。清同治年间《直隶澧洲志》绘有多安桥八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修建澧县至津市公路时,拆除桥亭改建为公路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贺龙率部攻打澧州,为断敌后路,将桥中炸毁一孔,随即修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11日,国民政府军第44军为阻截日军南侵,将多安桥三墩四孔炸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5日,澧县多安桥修复通车。
澧县多安桥为石质连拱结构,呈西北—东南走向,方向305°,共十一拱,九墩两台,桥身弧形,全长198米,宽8.7米,高8.4米。原桥中央建亭阁,桥面两侧立石栏,桥头各立石坊一座,碑刻二十余通。桥拱跨径10.5米,拱圈厚0.3米,桥墩砌成舟行,长18米,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形尖状。桥墩基础为木桩地钉基础。现桥体尚存,占地面积1835平方米。多安桥基本保持了清代时期建筑格局,主要文物建筑在形制特征、材料和工艺特点等方面保留了历史原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019年10月7日,澧县多安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5.虎溪黄氏宗祠
溪黄氏宗祠位于湖南省蓝山县境西北与宁远县交界之地,建于清初,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宗祠选材讲究,做法规矩,砖木结构,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硬山双坡顶屋面,五花山墙,实榻门。阴阳合瓦,三合土及条砖地面,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特征。
宗祠有三道大门,祠内分上、下两厅,可容千人;进门不到五米远是戏台,戏台既是唱戏的舞台,又是族内商议大事的主席台。对面正中为神龛,庄严肃穆,是村民祭祀祖先的地方。
虎溪村古建筑群总体布局以黄氏宗祠为中心,向外水平展开,形成了以家族聚居为主要特色的传统村落格局。黄氏宗祠前后三进,为典型的湘南地区典型的祠堂建筑。建筑整体建造工艺精美,雕梁画栋,是湘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祠内左右门顶嵌以“崇德”“明伦”蓝色字眼,颇有远古风范。
戏台和宗祠融为一体,是黄氏宗祠一大显著的特色,其规模宏大,场地宽敞,建筑气势尤显雄伟。
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6.溆浦崇实书院
崇实书院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原为延陵家塾,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系吴姓族学,后扩展为书院,接纳附近各姓学子,如今书院西门仍保留有“吴氏蒙养”四字,清咸丰五年(1855)更名为“崇实书院”。至今正大门仍保持原样,院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
书院坐落在千年古村——岩板村,占地面积2450 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为三进厅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过厅正中悬挂有清宣统元年谌百瑞书"大学之基"竹纹金匾一方。屋面为小青瓦,悬山顶,其主体建筑及四周外墙彩绘有山水、花草及鸟禽等壁画泥塑。堂前小院影壁墙上嵌有多幅石刻,院中古桂合抱,翠盖蔽空。
书院建筑既有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又具西方建筑风情。书院虽为乡村一个私塾,但能看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当时龙潭古镇人们的开放思想和重教情怀。
崇实书院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起初是吴氏族学,后扩展为书院,接收附近各姓学子。崇实书院的大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
2019年10月7日,崇实书院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397.桃树湾刘氏大屋
桃树湾刘氏大屋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金刚镇丹桂村清江片桃湾组,是由刘氏族人历时五年建造的一处规模宏大、具有清代建筑特点的建筑组群。有大小房屋100多间,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
桃树湾刘氏大屋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整体布局严谨,装饰精美、丰富,汇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能较为完整的反映出清代民居的发展史,是一部清代湘中地区民居的活史书。桃树湾刘氏大屋目前保存状况较为良好,正在对外开放。
桃树湾刘氏的入浏始祖为元代至正年间的刘选文,乃清朝乾隆年间“直大夫曾祖皇眷公之遗业”。大屋是刘氏敬亭山人刘运庄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着手建造,“起手行墙,安放二门,起正宅门厅四进,右旁正护屋三间”。第二年“造右畔护屋三层,并筑周围墙垣,咸丰元年起右畔护房二层,二三年继造左房系屋、高仓,遂处装修,历五年而始竣”。但实际上,从策绘蓝图、采购建材到竣工居住,刘运庄差不多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无不彰显大屋规模之庞大、恢弘。
从纵向看,民居自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门楼、前厅、过厅、中厅、后厅、筑封火山墙,从最外面是挂着“屏障南番”匾的槽门,中间有接待宾客的宽敞大厅,大厅之后是供奉祖先牌位的神坛,一层层由天井间隔开来,一眼望进去,一种庭院深深的肃穆感觉油然而生。
从横向看,从最左边的粮仓、盐仓到中间的客厅,到右边的私塾,每一个房间都根据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高矮和大小,几乎没有两间相同的房间,却又有回廊曲折宛转连接,秩序井然。或者三间,或者五间构成一个单元,既有院墙隔断,相对独立,又有门窗沟通,相互融为一体。
2019年10月7日,桃树湾刘氏大屋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8.浦市镇古建筑群
2009年,浦市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古镇,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浦市是一个因为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古镇,它居于沅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用兵不可忽视的水陆要塞。现在的浦市,已是湘西边陲一个安静祥和的古城小镇,在波涛不息的沅江旁笑看繁华与喧嚣不断退去,历经沧桑岁月,依然保有着自己特有的鲜活的生活方式。
“浦市镇古建筑群”因地制宜、规划巧妙,尤其在营造工艺上善于吸纳外来文化与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营造技法予以融合,体现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文化取向。现存的商号、商埠、码头等古建筑表现出很强的商业特征,是西南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要物证,对研究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浦市镇古建筑群”还从侧面反映了中央王朝开发西南地区的历史进程,对区域政治经济发展史及中国边疆开发统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同时,“浦市镇古建筑群”是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在建筑物证上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余字镖局
余字镖局
浦市的吉家大院更是湖南迄今发现的建筑设计最精致、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大宅院。题有“家约清风”的浮雕石刻写出了吉家的持家之风,一幅“四联大院三座半,门望三千八百担”的对联展示了吉家的兴旺之态。
吉家大院的主人是位山西商人,明清时期迁入浦市,开始时经营木材生意,渐富之后做起桐油生意,后来成为当地十二大家族之一。
浦市的观澜书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辰沅水靖兵备道道尹傅鼎在其增设书院,并从屯田项拨谷420石,作为师生的膏火费。书院初名“浦阳书院”,师生寄住文昌阁(今浦市医院)。嘉庆十八年(1813年)才正式在大定门(今浦市中心小学)修建书院。
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上课采用大课堂。主讲者多为山长,有时成绩优秀的学生也登台讲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姚家大院门口“革命到底”的大红字与大门上贴的门神与对联,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万寿宫位于铺市古镇河街,是一座三进庭院式会馆建筑。
大码头旧址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9.宝镜何家大院
宝镜何家大院地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的中部,现存房屋180栋,门楼7个、巷道36条,总建筑面积约11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系清顺治七年(1650年)何氏先祖何应棋于此定居所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宝镜何氏家族第九世何育栗筹建新屋及走马吊楼,后经第十世族人何步月、何步延等人持续营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式竣工。清同治年间,八字门楼、大新屋、明远楼等陆续建成,宝镜何家大院格局也基本形成。宝镜何家大院终清一代、直至民国均屡有修整扩建,而宝镜村的何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也已历18代。
宝镜何家大院建筑群由北往南依次分布着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五个部分,八字门楼为总入口。整个建筑群以老堂屋为中心,周围大小院落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连,建筑之间格局延续有续、传承关系明晰,充分体现了宝镜何氏家族三百余年来创成基业、绵延世泽的历史脉落。
宝镜何家大院建筑群,从整体的布局上受南方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其在保持汉族封建宗族传统的同时,不断与当地瑶族文化接触、渗透,两个民族文化的长期融合,使得瑶族居民吸取了汉文化的村寨布局和建筑工艺,在日后的发展中结合本民族的建筑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瑶族天井门楼结构式民居,它的院落大多是长方形。宝镜何家大院经过几代人的修建逐渐形成了“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的格局。
宝镜何家大院的一些建筑形态表现出瑶汉两个民族融合的复合文化状态,如长工楼,建筑形式为汉地的二层砖木结构,但结构和功能上依照瑶族吊脚楼的布局,上层居住,下层豢养牲畜,被当地人称为走马吊楼;“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这两个结构在宝镜何家大院建筑群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新屋里体现。
宝镜何家大院有多文化融合的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研究民族文化建筑的宝贵财富,其选址、民俗文化、总体布局、材料使用、建筑的结构及装饰艺术都具有研究价值。
2019年10月7日,宝镜何家大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00.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
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坐落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梅城镇城西的安化一中校园内,由文庙、武庙、培英堂和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旧址组成,占地7000多平方米。
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位于洢水东岸启安;南宋绍兴甲子年迁建城东,明宝祜乙卯年再迁城西,清乾隆十二年迁建现址。后经数次翻修。
文庙建筑面积1324平方米,坐西朝东,中轴线对称布局,自东至西为照壁、泮池、棂星门(仅剩柱础)、大成门、天井、佾台、大成殿、崇圣祠,外绕围墙。
大成门
毛泽东于1917年和1925年两次到安化进行农民运动调查和开展革命活动,都住在文庙大成门南厢房,大成门南厢房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毛泽东居住时的情景。
梅城文庙大成殿
武庙:初建于梅城东门外;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县铙谦率邑士绅移建现址。武庙建筑面积1238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建筑,大门两侧石鼓上立石狮,拾级而入,左右两厢,大殿前坪正中有一圆形花坛。大殿为抬梁式结构,歇山顶,屋顶盖碧蓝色琉璃瓦,与文庙金碧交辉。
梅城武庙厢房
梅城武庙关圣祠
梅城武庙关圣祠背面
培英堂:建于1888年,是安化县创建的第一所新学堂。由大门、南北厢房、大殿组成,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大殿为抬梁和穿斗结合形式,小青瓦歇山顶。解放前安化地下党组织、农运会总部设在此,革命烈士谢觉哉同志早年曾在此任教。培英堂是中共地下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纪念建筑。
培英堂大殿
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旧址:1927年,成立安化县立公学校,1934年,安化县立中学改名为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小青瓦硬山顶。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旧址被安化一中作为教室使用至今,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近照
2019年10月7日,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20-12-20 11:25:44)
-
(2020-12-19 06:09:06)
-
(2020-12-17 08:51:23)
-
(2020-12-15 07:46:15)
-
(2020-12-14 13:07:57)
-
(2020-12-12 19:12:39)
-
(2020-12-11 11:54:54)
-
(2020-12-09 17:45:17)
-
(2020-12-08 10:20:14)
-
(2020-12-06 23: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