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解析:志向是舵,行动为桨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钱华南
浙江省淳安二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学月刊》《教学考试》《中学语文》《作文》等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几十篇,已完成省市级课题多项。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郑双
审校:孙梦霞 / 美编:王波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2)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
(3)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
——新时代领路人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精诚联盟高一联考题,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 “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审题
限制性
1.写作情境限制。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由王安石、王阳明和新时代的领路人的三句名言组成,三则材料都与立志有关,又略有不同。王安石由登山而谈立志,有隐喻人生之意;王阳明则直接谈立志与成事的关系;新时代的领路人谈立志,指向青年当志存高远,同时强调立志还要务实行动,知行合一。总体说来,前两则材料谈立志的重要意义,第三则强调志存高远的青年只有知行合一、务实行动才能够将立志落到实处。题目要求考生要结合自己的见闻、经历进行写作,实际上暗示考生应思考青年该不该志存高远,如何把志向落实。
2.典型任务限制。引导语提示“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这就意味着文章内容要体现考生对三句名言的深层思考,要有自己对三句名言的分析解读;“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意味着可以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请结合实际”意味着应赋予作文当今社会的内容元素。
3.价值观限制。三则材料所谈立志问题都体现了正向积极的价值观,而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考生在阐述自己的感悟或叙述自己的经历时,不得违背材料的价值取向。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材料中的三句名言强调的共同点是要有志,第一、二句名言强调有志(立志)的意义,第三句名言除了强调有志的意义外,还强调了要知行合一、务实行动,且指向志存高远的青年。三句名言,考生可以任选其一加以阐述,也可以综合在一起加以阐述。如可以针对“非有志者不能至”立意,也可以针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意,还可以针对“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立意,最佳立意是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材料中的三句名言出发,围绕感悟展开联想和思考,探讨立志的意义或知行合一、务实行动的意义;也可以叙述见闻或经历,将对立志或知行合一、务实行动的理解融入叙述中,表达出自己独到的感悟。
3.文体是开放的。在“明确文体”的前提下,考生可以阐述“感悟”“思考”,针对名言内容有感而发,适宜用议论类的文体;也可以叙述“见闻”“经历”,在叙述中写出自己对名言内容的深度探究,适宜用叙述类的文体。考生可以选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
解题
本题是由三句名言组合在一起的新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旨在引导考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围绕有志(立志)的意义与知行合一、务实行动的必要性阐述青年立志和践行的关系。三句名言中,前两句从反面入手阐述有志的意义,其中王安石一句强调有志者方能到达“险远”之地,看到“非常之观”;王阳明一句强调立志方能成事。新时代的领路人一句则是从正面阐述有志的意义,指出我们青年“志存高远”便能成为有舵之舟,要知行合一、务实行动,方能青春无悔。因此,考生可以围绕有志(立志)的意义与知行合一、务实行动的意义加以阐述,阐述如何做才能真正展示青春的风采。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人生志向高远,方能成为有舵之船。
2.志存高远,方能青春无悔。
3.有志者方可成事。
4.志向是舵,行动为桨。
5.青年立志当知行合一。
……
偏题立意:
1.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不谈立志,只谈拼搏,重心偏离)
2.尽力而为就是赢。(强调“尽力而为”,重心偏离)
3.享受过程,无论结果。(强调“过程”,不谈立志,重心偏离)
……
范文展示
志向是舵,行动为桨
新时代领路人曾说过:“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如果把我们的青春比作一条朝着未来前进的船,那么志向是舵,行动为桨。
志向是舵,体现在远大的志向可以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用他们的经历佐证了这一点。“古今完人”、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可以排在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影响最大的大儒的地位,首先就是归功于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立下要做孔子那样的圣贤的大志,并一生都在为之付诸行动。其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行动是桨,体现在行动的务实可以为我们带来成功的积累。
有了远大的志向,再加上务实的行动,就能够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理想前进。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感叹,强调了“有志”的重要性,后来因自己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而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由此特意提出“有志”还要不盲从别人而是坚持自己的行动,才可以朝着自己的梦想继续前进。王安石谈的是登山,也是人生。
志向与行动的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行合一”。“知”,是指知识理论;“行”,是指实际行动。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知行合一,强调的是既要拥有远大的志向,更要务实自己为实现志向而付出的行动。
年轻的中国男子体操队就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2018年多哈体操世锦赛男团决赛上,中国队在第一轮出现失误,仅排第七名,大比分落后排第一名的俄罗斯,最后经过六轮拼搏,以比排名第二的俄罗斯高0.049分的总分拿下了团体冠军。想拿世界冠军,是他们平时训练定下的奋斗目标;拿下世界冠军,是他们在赛场上经过一轮轮努力拼搏的结果。如果没有远大志向,他们就不会有对世界冠军的强烈渴望;如果没有务实行动,他们这一届比赛就不能得偿所愿。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青年学生当志存高远,以志向为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需要的是努力拼搏,以行动为桨,努力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灿烂的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