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丨温胆汤证及其加减运用
温胆汤的主证
症状:口苦、呕涎、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以及头目眩晕、幻见、幻闻、幻觉等证象。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腻,面颊或见黑斑。
证候分析:口苦反映胆热。《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见口苦与头目眩晕,皆是少阳病的提纲证候,是少阳胆经有热的表现。痰热迫使胃气上逆,则见呕吐痰涎;痰热上扰于心,则见心烦不寐;胆主决断,肝主藏魂,今被痰热所迫,所以胆小易惊,多有怕梦;心主神志,若痰热扰心,神志受蒙,故有心悸不安,惊怯不能自主。若神明失守,痰热上迷,则可出现幻见、幻闻、幻觉之“三幻”证候。脉弦反映肝胆为病,弦滑则主痰气内蕴;舌质红主有热,苔白腻则主痰湿不化。至于面生黑斑,乃痰饮使血气不华之象。
治法:清化肝胆痰热。
温胆汤:竹茹、枳实、茯苓、桔皮、半夏、生姜、甘草。
按:《千金要方》温胆汤内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则加茯苓于其中,借以健脾利湿,宁心安神而疗效方著。
方义:元·罗谦甫对本方讲的很透,他说:“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结合上述,则对方义更加明了。
温胆汤的兼证
1.痰偏盛者:
症状:头目眩晕为重,胃中痞满,呕吐痰涎不止,每见各种“幻证”,舌苔厚腻,脉弦滑。多见于肥胖体质。
可于温胆汤内,加重半夏、竹茹剂量,另加胆星、竹沥、海蛤、青黛、风化硝、海浮石等清化痰热药。
2热偏盛者:
症状:口苦较重,心烦而躁,小便黄赤,舌质绛而苔黄,脉弦滑数。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山栀、黄连、黄芩、连翘、竹叶等清心解热药。
3.兼气郁者:
症状:胁胀,心胸憋闷,噫气不畅,叹息觉舒,舌红苔腻,脉沉弦。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柴胡、香附、郁金、佛手、桔叶等疏肝解郁药。
4.痰热兼伤阴:
症状:五心烦热,或低烧持续不退,日哺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舌质红绛、苔薄黄。
可于温胆汤内,加入丹皮、地骨皮、青蒿、生地、白芍、龟板等滋阴凉血药。
5.痰热兼阳亢:
症状:头目眩晕,或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耳鸣如潮,下肢无力,舌绛苔黄,脉滑大充盈有力。
可于温胆汤内,加人龙胆草、夏枯草、益母草、石决明、珍珠母、丹皮、白芍、牛膝、桑寄生等平肝潜阳药。
6.痰热兼动风:
症状:头目眩晕,肢体窜痛或麻木,皮内如有虫行,或肩背掣痛;或肢颤口眼歪斜,或突发癫痫、手足抽搐、口吐白沫、人事不知,舌红而脉弦细。
可于温胆汤内加人羚羊角、钩藤、络石藤、当归、白芍、红花、茜草、熟地等养血息风药。
以上所举六类兼证,常与主证不易截然分开,也是肝胆为病的证候规律,所以,主证与兼证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如痰盛可以化热;气郁则可化火;化火自能伤阴;伤阴必然阳亢,阳亢则变化而动风。为此,临证时应先抓住主证,然后才能辨认兼证,主次分明,才能做到井然不紊。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近代医学,这个方子对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病,精神分裂症等疾患,如辨证无讹,或加苏合香丸以开痰湿之闭,或加至宝丹以苏神开窍,其疗效颇使人满意。所以,此方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方面,很有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REF.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J].新医药学杂志,1978(04):13-15.
白腻苔最多,部分化热变黄腻,可加黄连。
上文说,舌质红,苔白腻。我的一点小见解,不知对否。胆不和,也会有,淡淡黄腻苔。或者舌苔正常。舌像是一个治疗的要素,从某一症状,分析出病机更重要。
黄白腻均可见,正如沈绍功前辈所言,颜色不重要,质地更重要,不仅痰,舌亦如此,沈老那句:苔腻温胆,苔少杞菊。很有意思
余下2条讨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