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简约,言有尽而意无穷:史学家与文学家的不同写法
文|刘勃
后世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三国志》几乎成了影响力最大的正史。《三国演义》是很乐意借重正史来提升自己的美誉度的,现存版本最早的《三国演义》,题署就是: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应该是平阳侯相)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正史和《演义》的比较,是个复杂的问题,非这篇小文所能说清,这里仅以一个事件的叙述为例,感受下其间的区别。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打邺城。这时袁绍已经去世两年,但势力仍在,邺城是袁绍苦心经营的大本营,守城的审配又颇有才能,攻城战争还是极其艰巨惨烈。
《三国志·武帝纪》里,自然不该说的话是不多说的。但到了袁绍的传记里,就渲染了此战之惨烈,由于曹操长期围城,导致“城中饿死者过半”。终于攻破邺城,审配被擒,陈寿是这么写的:
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遂斩之。
刚形容完审配的忠义,围观者对审配的同情,就来个“遂斩之”,显得曹操根本不把忠臣当回事。
根据裴松之的注里搜集的史料,可知审配之死,另外还有两种叙事。
乐资的《山阳公载记》和袁暐的《献帝春秋》说,城破兵败后,审配逃走,躲到一口井里,但还是被曹兵发现抓住,于是杀掉了。这个版本里,审配比较猥琐,杀这样一个人好像也就没啥。因此对曹操倒是比较有利。
《审配北面就刑》,现代
但还有裴注引《先贤行状》的说法,细节则丰富精彩得多:审配大义凛然,痛斥投降派。曹操先挑逗审配,知道谁放我进来的吗?是你侄子啊。审配骂:“小儿不足用乃至此!”曹操又问:“当初我围城的时候,你的弓弩怎么这么多啊?”审配说:“我只恨太少。”
曹操被这个忠臣感动了,说各为其主,你也是不得不这样做,就有放过审配的意思。但审配毫不屈服,而早先投降曹操的袁绍部下,有家人被审配杀死的,他们号哭不已,这也是给曹操施加压力。
曹操这才处死审配。审配说:“我的主公在北方。”就面向北方接受了死刑。
这个版本,显然最有动人的力量。审配的忠烈气概渲染十分到位,曹操也很生动,有奸猾处,却也是个怜才惜才的领导者,处死审配,也是形势所逼不得不然。
但总之,陈寿选择了令曹操形象最不佳的简单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