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村的启示

今年8月,我们游览了慕名已久的郭亮村。

郭亮村位于河南辉县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处,村庄坐落在海拔1700米的悬崖上。祖先为避难逃入此地,过去交通十分不便。出入的道路是一条近乎直上直下的石壁上开凿的天梯,仅容一人通行,没有防护措施,行走非常危险。1971年,村支部提议修一条出村的通道。第二年,1972年,村民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铁锤、铁钎、雷管、导火线、炸药,十三名壮劳力组成凿洞突击队,从绝壁中间炸开工作面。没有钱买绳子,就解下牛拉犁的绳套,一段段接起来,从崖头把人放下来,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其间,他们经历了资金用光的绝境,硬着头皮坚持下来。郭亮人的壮举,感召了辉县教育部门的员工,在他们支持下,用五年时间,凿穿绝壁,修通了1250米长的郭亮洞。起初只能通行一辆手推车。后来才拓宽为能够通行汽车的公路。从此,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公路样式——挂壁公路,河南、山西又有一些地方,追随郭亮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条绝壁长廊,让汽车通行。

郭亮人的艰苦奋斗,使这里的奇峰瀑布熠熠生辉。导演谢晋来这里拍摄《清凉寺钟声》,称郭亮村为“太行明珠”。画家张仃来这里写生,称郭亮村为“华夏奇观”。日本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把郭亮誉为“世界第九奇迹”。

那天,我们乘旅游团乘大巴来到郭亮洞前下车,步行通过郭亮洞,登上郭亮村,参观了老村,入住一家称为“崖上人家”的民宿。傍晚,我们到92岁的原郭亮生产大队长申明凯家参观。他家也是老房子,现在办了小型展览室。我们去时老人不在,和他儿子交谈了一会。这里不但陈列着当年在绝壁上施工的老照片,还有当年使用的铁锤、钢钎、马灯、铁链、炮焾,极为珍贵。

现在郭亮村已是4A级风景区,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参观人多,村里家家开民宿,收入很好。郭亮村还盖了不少旅馆,可接待上万人住宿。村民富了,不少人还在县城买了房。半个世纪前13勇士的壮举,不但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也为全村人造福至今,乃至以后。

穷则思变的说法过去很流行。在中国的大地上,能够付诸实践不止是郭亮人。

以我现在居住的北京郊区村庄为例。这里处于京北约百里的燕山脚下,原来也是穷村。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村民吃水都很困难。为解决吃水问题,打了一口深井,贷款几百万,根本还不起。这时,张支书走马上任,提出了一个建设文化新村的设想。他先盖了几处小院,请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等前来居住。新凤霞高兴地出了几万元。他又率领全村党员到外省先进村参观,统一思想,取得县、乡和市级有关部门支持和批准,在村民宅基地和四荒地上,重新规划了全村的布局,修建了文化新村,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吸引了3800户城里的文化人和离退休干部前来居住,并在村里修建了养老院、书画院、武术馆和两个公园,提升了本村小学的办学水平,村民不离家,就有了就业机会,一举脱贫。全村不但还清了贷款,每年还向国家交纳上千万税金。村庄街道整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花果飘香,文化气息浓郁,被评为京郊十大最美乡村之一,2008年被选为奥运旅游接待村,成为城乡融合、名闻遐迩的宜居小镇。新世纪之初,村支书当选人大代表,获得劳动模范,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受到各级党政机关的表彰。中央领导人还前来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后来的当政者改变了思路,制定新的规划,无视最美乡村的存在,意欲强行拆除,将这里夷为平地。为达到这个目的,检察机关近日发出公告,称这位已经退下来的农村干部未经批准,进行违法建设,致使生态环境和资源受到破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准备将他治罪。

这种做法让我十分不解。领导换届,蓝图一变,就可以不承认当初文化新村的开发建设得到过多少党政机关的批准,多少中央、地方各级官员的首肯和支持了吗?就可以无视法不溯既往的立法原则吗?如果这种逻辑向全国推广,郭亮村那些创造人间奇迹的可敬农民,也可以扣上未经批准,破坏山体,破坏自然资源,违法建设的大帽子治罪。这样,中国农民还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