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成长路
20年前的今天,我走出了大学的校门,成了一名中学教师。尽管这20年来,我一直工作在这个距县城还有60多里的、偏远又落后的山区中学,但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成长历程,还是感慨万千的。
那时,刚从学校毕业,角色转换太快,使我一下子很难适应。
当时,学校的办学条件实在是太差,就与今天西部一些地方的情况差不多,学校只是刚能满足学生有饭吃,有床位,有课桌罢了,其它的一切,则基本上免谈。
学校图书资料奇缺。我清楚地记得,教学参考资料是我和另外一位教师共用的。那时,我们教的都是初三年级的语文,对于那本宝贵的参考书,我们基本上都是科学计划,合理安排,轮流使用。其它的,什么杂志呀,名著呀,那都是奢望,连想都不敢想。可以说,那本参考书,就是我那个时候教学成长的重要学习资源。
至于听课,我倒是听了不少,虽说对我这个新手而言,他们的课,有些时候也的确能够给我一些启示,但我也实在不敢恭维,他们能给我更多的帮助与启发。因为,他们上的那些课,与我当年在求学时代所听的那些课毫无二致,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靠笔记。
那时,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的。可以想象,那种三流水平的先生,能带出一二流水平的弟子?在那10多年的时间内,我没有机会到外面听过一节好课,脑子里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样的课才是优质课这样的概念,几乎天天都是“迷迷糊糊上山,稀里糊涂过河。”那10多年,对我而言,基本上只有年岁的增长,没有教学的长进。用今天的一句时髦话来说,就是:教了10年,与教1年,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也可以说是;白活了10年。
直到1995年,由于我在论文写作上的有一些成绩,引起了县教研部门的注意。有一天,他们派人来听我的课。当时上的课文是《母亲架设的桥》,我完全按照老一套模式上课,一板一眼的进行。我满以为会得到他们的好评,在评课时,却没想到,他们给了我当头一棒,全盘否定,并且,意见也提得十分尖锐。
当天晚上,是我自参加工作以来睡的时间是最少的一晚。根据他们的意见,我反思,我检查,我对照。但还不知自己与优质课的差距有多大,因为还没有真正听过,看过真正的优质课。
但这次听课,我却成了教研部门的注意人物,从此,有外出听课的机会,他们大多会通知学校,让我参加。1995年,召开全省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市里、县里都点名让我参加,正好同去的,还有我县的一位特级教师。在听完课后,她问我有什么体会,有多大收获,我说:“开了眼界,知道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了。”
可以说,当时,我实实在在地当了10年的新教师,从第12个年头起,才算摸到了一点上好课的边。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教师。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是制约新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尽管,我们常常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但外因毕竟是基本的条件,没有外因这个基本的条件,内因最多只能是在黑暗中的摸索。一个教师,如果一堂好课都没听过,很难想象,仅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就能成长为一个好教师。
今天的办学条件比那个时代好得多,但新教师的成长,仍然需要好的环境,好的条件,包括软条件,象教研风气,优秀的教师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否则,新教师的成长,成长期就要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