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答疑 | 外在成长、内在成长、灵性成长和逆成长是什么?

学员提问

成长的定义是什么?在不同的领域怎么样来核定成长?

导师答疑

今天中国谈论的很多心灵成长,大多是来自西方的一种心灵成长的运动。这个成长其实是很狭隘的。
我在高级班讲过成长。外在的成长,你的社会地位、名利、财富,你的身体、年龄,这些外在的能清楚看得到的增长,都比较容易核定;内在的成长,从小的心理上的范畴来说,就是有一个成熟的心智、有一个完善的人格。比如,你的观点是否松动和柔软?如果你的观点变得越松动、越流动,那你在心智上、心理上也是成长的。
但是,从一个人灵性上的成长,它就很难界定。有很多大师,我们说他的灵性很高,到底有多高呢?他没有办法用一个温度计、或者一个什么指标、或者一个什么色板,一测就知道,你的灵性是800,他的灵性500,他的灵性300。这东西,没法核定。
我在高级班讲过,从灵性上看一个人是否成长的标志,就是他是否可以轻松自如的化解生活中、工作中、人际关系中的危机和冲突。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智慧、有较高的智慧,化解危机和冲突,这就说明你在灵性上是增长的。
然而,从一个整体来看,这些还都是一个狭义的成长,广义的成长跟这些无关。
从整体来说广义的成长,比如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说一个人的成长,与这些东西关系不大。中国道家有一句话叫做“顺则凡,逆则仙”。如果只是顺着人道走,顺着生命之流走,你就能成为一个凡夫俗子,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没有什么成长,只有自然生长,最后走向死亡。一个人的成长,是逆着的,逆着人道,逆着生命,叫做逆成长。
如果顺着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想拥有更多更高级的自我、实现自我。用西方成功学来分析一个人的成长,例如那些洗脑的课,他们的成长就是你实现了多少自我,拥有了多少财富,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是对实相的揭露,是和自己的相遇,是逆着的。所以为什么孔子站在河边看着河水,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的慨叹?
成长,就是逆着人类的洪流,去探索生命的本源,回到自己的源头。
老子在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经》的第一章最后,用8个字告诉了我们,成长“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我以前高级班讲过,它是源,不断的向源头,再向源头,再向源头,回归源头的过程。这个“玄”在这里代表否定,不断的否定,否定你的头脑,否定当下,不断的回到源头。这才是真正广义的成长。
打个比喻,假设你现在在黄河,如果用世俗、西方学为背景定义的成长来看,当你顺着黄河漂流的速度越快,你的成功越高。
但如果用我们定义的成长来看,成长不是你顺着河流漂流得有多快,而是你可以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到达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看到黄河的本质、黄河的源头,了解原来黄河并不是黄色的。原来黄河源头的水来自于山顶积雪融化,如此的清澈。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你到那里才知道,原来黄河水是由一朵一朵小雪花,融化成水,然后从每一个石缝里、每一个岩洞里流下来。也就是说,你揭露了黄河的源头,揭露了黄河的真相。
所以,在中华民族看来,成长是这样一种逆流而上,去揭露自己的源头、了解自己生命的本质、和自己的本性相遇、从后天回归先天的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成长,而不是随波逐流。或者至少能做到和光同尘,同流而不合污。
“顺则凡,逆则仙”!“逆”,才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世俗的人,追逐自我价值、追逐自我的实现,而逆着的人恰恰是放下自我,放下我执,变得无我,这才是成长。所以,成长不是一个让自我变得很大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消掉自我,放弃自我,放下自我的一个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