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莫“逆行”
我要说的公园,原来是个苗圃,当时有些杂乱无章,有点看相的只有树苗或树林成方成块,这里早晚百鸟争鸣,算是一景。两汪水塘近似偏远乡野的废塘。主要的路倒还笔直,小路和水塘边的堤埂不是破损就是垮塌。2017年进行全新改造,就成了今天的倒口湖防洪科普公园。最大的变化是把两汪水塘扩大成南北走向的曲线河汊,然后,根据水域设计建造了南北两座景观桥,两岸移植些芦苇和美人蕉等花草,草地和小路交织,围着长长的河汊,修成所有公园差不多都有的一条主干环形道。这条道一改以前的笔直,而是有些人为的弯曲,也一改以往的平坦,不时有座石拱桥,或有片树木,让行人在路上偶有柳暗花明之感。
我有时把这个公园称为“我的公园”,有如下原故:还是改建公园后期,修补完善的时候,因为就近,我常常一个人从中穿过上下班。往往比别人晚一点下班,为的是片刻“独享”这新公园的宁静。记得2018年春节假期,公园已经修成,因处在最后完善的阶段,自然没有正式开放,我曾两次独自一人置身公园,看看刚栽下的树苗,盼着将要返青的花草。约半年之后公园开放,白天逐渐会有少许游人,但紧邻这个公园的南边,是附近居民去习惯了的和平公园,故晚上来这儿的很少,这正是我取巧求静的机会。从那里起,我们舍近(和平公园)求远,几乎天天晚上来这个公园。从东边南侧门进去,右拐,步上那个环形道。
这算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公园,经常遇到的就是周围的那几个人。2019年一年,只要我们没有外出,只要不是特别的风雪严寒,每天晚上,我们多在这儿,有时白天也来。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2020年元月23日。
到了5月初,城市解封后一个月,这个公园的各个门还是封闭的。进入6月,这里早已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有人从东边侧门的栏车杆间隙进入园内,开始还有门卫。我们也重启在这个公园的夜游,日复一日地走那环形道。不同以往,我们都戴着口罩。那时许多路灯还不亮,园内特别幽静。那段时间还有人不太敢出门,园内的人非常少,这个公园仿佛又成了我们的“专场”。
到了7月中旬,当武汉防汛抗洪进入二级响应,红钢城地区临江居民不能上江滩大堤,这个公园晚上的游人明显多了起来。走出疫情的人们都懂,个人防疫要增强免疫力,而增强免疫力最好的方式是加强锻炼,来园的多是中老年人,都是为了在这儿活动活动筋骨,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人多了,必然大大地冲击了我们悄悄享有的“特权”。
这里开始有“遛狗一族”,还有不少少儿“骑车一族”,也不知道是公园管理的原因,还是因为游人多的原因,后来这“两族”都没有了。但我们“行走一族”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享受少有的宁静,特别是很难有扯下口罩放松自己的机会。往往走着走着,就前后都有人。这要是去年,倒没啥,如今,新冠疫情复发的消息时有所闻,遇到人,谁都心有余悸。虽然都想避开对方,但也不便做得太明显。一来自己不放心,又怕伤了别人。怀揣这种复杂心思,应该是当下人的一种普遍心理。
这样走了几天,我们就琢磨出一套新的行走方案。
看见行人密集时,就往环形道的外围闪出,走出一个“耳朵”;在铭刻武汉历史水位景观柱前,有一个比篮球场大的广场,别人走左边,我们就走右边;若走在东北角,不妨上个厕所;如果错开了这几个点,那就放弃“勾股”道,直接走圈内的“弦”路,去亲近水域上面的景观桥,穿过杉树林,走过水中栈道,踏过石墩路,又是一番风景。
走这些旁门偏道,我们就可以摘下口罩。这本是我们进这个公园的重要情结。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时驻足,看桥头的垂柳,看公园周围的万家灯火,看南边流光溢彩的摩天轮,看桥身彩灯映照的水面上轻轻摇曳的芦苇。远观2016年长江洪峰过境时形成的管涌遗址。那儿有两盏聚光灯,将那个半月形的围堰里外照得通亮,形成的一个独特的景观。
因为是夜晚,总有对相遇的人躲闪不急的时候,如果隔得相对远,我们就马上扯上口罩。其实,也有别人有同样的举动。如果来不及,就硬性“交会”。有时走内弦线,以为可以轻松下来,冷不防拐弯处竟然有年轻情侣在长椅上相拥,都把头埋在对方的肩膀上,对外界作无感状。躲闪不及的我们只好目不侧视、匆匆而过。
遇上整个白天下雨,憋得慌的我们,晚上撑着雨伞,穿上雨靴,或弯一大圈,或勉强走过一段泥泞小路,也到这个公园里走上两圈。这个公园改造时,地面和地下进行了海面化技术处理,即使雨下得很大,路面都不会有积水。雨中夜行,犹如洗涤心灵,别有情趣。此时,这个公园绝对只属于我们的了。
当环形道上行人多起来时,才会意识到大家都在按逆时针方向行走(我所见的所有公园都是这样)。同一方向,多数人都有保持“社交距离”的自觉,加上有我等一类人的主动避让,这里自然成为一个有序的行走秩序。这样,大家都能享受夜色的宁静、花草的清香和新鲜的空气。但就怕一种人,他们与主流行人不同,朝相反的方向行走或跑步。这儿路本来不很宽,正面相遇的人多了,如果不戴口罩,总是有种担心。
“逆行者”,这个在疫情和汛情叠加的2020年最美最火的词,放在这个公园,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在公园毕竟不是逛街。平时,偶有少数人逆人流而行倒没事,但在没有根本摆脱疫情威胁时,大家都按多数人选择的方向行走,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就可以不戴口罩,放松行走。如同进中餐馆堂食,你现在得摆上公筷公勺,食客才放心一样。
今夜,环形道上行人有点多,不合拍的逆行者时有出现,我们的第二圈就走进了内弦线。站在南边的彩桥上,摘下口罩,在当空浩月和南边彩色摩天轮的交相辉映之下,听着树林里知鸟一个劲的鸣叫,它仿佛预言,汛情之后,即将到来的“秋老虎”的威力,将会使园内的游人更多。公园作为市民的一种生态福利,“游人按环形道逆时针方向行走”,与人方便,形成疫情下的一种公序,游人养成这样的公共素养,这个夜色是不是更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