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跨过鸭绿江》中的另一场“极寒”
一场冰雪天气下的恶战就要开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宁可放弃抢救西线战场缴获的几百辆汽车,也要派出手下最优秀的汽车兵,载着防冻防寒和食品等物资紧急驰援东线战场。因为那里气温陡降至零下40度,在那儿潜入的是来不及换上寒区冬装的10万江南子弟兵。
当一部分观众已经酝酿好重温那一场悲壮的心情,在荧屏上再次拜谒“冰雕连”时,正在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第二次遇到周末,第17集毕,屏幕上的这一场战斗按下“暂停键”。
然而,电视台播出的画面(1月9日《焦点访谈》),仍然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着白色防护服的人们在雪地里艰难跋涉。这不是在70年前的朝鲜,不是盖马高原的长津湖畔,这里没有炮火硝烟,这是今天的中国北方,遭遇到21世纪以来中国最寒冷的天气。东北地区温度达到零下35度,北京、河北等地温度达到零下20度。
极寒天气下的中国北方,人们不仅仅是顶风冒雪,抵抗严寒,石家庄、邢台、沈阳、大连和内蒙赤峰等地正面临着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又一场抗疫不分昼夜,在当地白衣战士和无数警民的参与下紧张展开,许多外地医护人员也在紧急驰援。超千万人口的石家庄市只用几天时间就完成了核酸检测。
70年前,冰雪中的中国军人迎战高度现代化的美国军队。由于受出国作战和物资匮乏的限制,那场冰雪作战,中国军人用低于“小米加步枪”水平的武器装备对付海空陆联合作战的美国。中国军人不得不用热血融化坚冰,以毅志破甲克敌。
70年后,冰雪中的中国人民经过将近一年的抗疫防疫,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疫情突然反弹面前,以比一年前从容得多的心态向病毒摆开了作战阵式。在从容应对的背后,是当年不可比拟的国家实力,以及实力背后更加健全的举国体制。
这一场冰雪抗疫,对于正在播出的《跨过鸭绿江》来说,不是植入的广告和宣传片,它或许是一种巧合,更是一场特别的纪念。先辈们的战场在国外,保卫的是新生的共和国,履行的是国际主义义务。当代人的战场在国内,保卫的是人民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践行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相隔70年,两个画面相互辉映:一幅是定格志愿军战士生命价值的“冰雕连”,一幅是雕塑般缓缓前移的志愿者队伍推车前行(大连海洋大学学生)。虽然面对的敌人不同,遇到的困难大小有别,但精神一脉相承,宗旨始终如一。先辈付出牺牲换来幸福生活,后辈用青春和生命来保卫它。
那一场战斗,极寒与冰雪对双方是公平的,风雪没有欺弱护强,但敌我御寒保障水平悬殊,中国军人付出了比对手更大的代价。当下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冰雪并不公平,阴冷和潮湿偏爱我们的对手新冠病毒,这无疑增加了当下战胜疫情的艰险。战胜这个人类大敌,不仅需要热血和勇气,还需要科学和文明,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守住“城市温度”。
近日,战斗英雄杨根思所在的9兵团及20军诸部队的微信战友群传递着对长津湖战役上演的期盼,周末缓一缓,恰好表达我们走进这一段悲壮历史的一种敬畏。在暂停的这两三天,经历这场极寒抗疫是一次有价值的插播,包括无数志愿者在内的抗疫勇士坚守一线,是对70年前志愿军冰雕英雄们的特别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