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作文要“藏”,在结尾扔“炸弹”
作文要“藏”,在结尾扔“炸弹”
文/陆生作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78页,第4组,16《桥》,作者谈歌。
这是一篇过目难忘的短篇小说。
句子简短、干净、有力量,句子背后有很多内容,读者需自行脑补,应和了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句子背后的内容,就是作者藏起来的内容。
我总觉得一篇好的作文,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用文字把读者拉到一个境地,让读者在哪里发愣,《桥》就是这样的。特别是它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作者写雨、写洪水,都很有画面感,这归功于修辞,更归功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如“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选择的点很准,有表达效果。
而这个结尾,几乎是四两拨千斤,作者只是很平常地说“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但此刻读者内心是“崩溃”的!“儿子”两个字是文章最后两个字,作者一直藏啊藏,直到最后才抖出来。这有助于老汉形象的塑造,但老太太心里多难受?“被人搀扶着”,只五个字,都“藏”在其中了。读者自己去体会吧。
这个结尾让我想到了另外一篇小小说《永远的蝴蝶》,作者陈启佑。
樱子撑伞过马路帮“我”寄信,出了车祸,死了。信的内容是,“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这是它的结尾。给人无限哀愁!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轻轻的,却是致命的。
从谈歌的《桥》和陈启佑《永远的蝴蝶》,我们可以学着怎么“藏”东西。两篇小说都很短,但回味悠长。对作者来说,他当然知道“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他也知道信的内容,但他一直都不说,就是不说,刻意地藏着,巧妙地藏着,一直藏到最后,再甩出来,效果震撼!像扔了个炸弹。
附文
课文《桥》发不出来,说违反规定!
永远的蝴蝶 陈启佑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行动,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