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首乘凉诗:秦观酷,李白形象都不要,杨万里仍有心情“装深沉”
2021-08-04 10:53
这几天,总能看诗迷朋友们在朋友圈晒:“太热了,热得我都变形了!”每每看到这样的话,小编都想说:咱们现在毕竟还有空调、电风扇,古人在夏天那才叫一个恼火。
我们先来看看,古代的夏天能热到什么程度。南宋文人陆游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全诗无一热字,却让人隔着屏幕都觉得热:
《苦热》(节选)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房子上一排一排的瓦片被太阳照得发光,远远看上去就像一条条火龙。白天坐在马车里不动,那汗水仍一滴滴往下落,整个人就像被放在情锅里蒸了一样。
不得不说,陆放翁真的是很有想象力,一连几个比喻把“热”写得淋漓尽致。而且,这也太让人感同身受了吧!既然热成这样,那古人都是如何乘凉的呢?别跟我说古代也有冰窖,那都是皇宫贵族才有的待遇,普通人家里只有菜窖。本期,小编就给大家分享3首古人乘凉的作品,希望能在炎炎夏日给您带去一丝凉意:
一:秦观一如继往地耍酷
《纳凉》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在两宋文坛,秦观一直是一个翩翩帅公子的形象,苏轼说他“有屈宋之才”是没错的。因此,当年他也是得到了万千女子追捧的“巨星”了。
这首七言绝句,则是妥妥的帅酷才子风了。前两句写自己带着手杖来到户外,然后在画桥南边弄了个胡床。后两句,引入明月、船笛两个意象,再配上清风、莲香,岂不悠哉得很。
看起来诗人是怡然自得,但事实上首句的一个“追”字就点出了当时的天气之热。为何要“追凉”?因为凉风凉意转瞬即逝,而诗人也着急得很。这个“追”字就是所谓的诗眼,让全诗完成了从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妙!
同时,这首诗里几个动词用的,也是地道得很。比如“风定池莲”的这个“定”字,就干脆而又传神。都说秦观的诗以细腻、婉约见长,果然如此。
二:李白连形象都不要了
《夏日山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小编还记得,当年诗迷圈曾评过一次“李白哪首诗写得最没水平”,结果这首《夏日山中》完美地打败了《赠汪伦》拿下了第一。
确实,如果从意境上来看,此诗谈不上很优美。但这不正是我们最熟悉的李白吗?写诗不拘格式,信手拈来。而且,抛开诗境来看,这首诗也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另一面:别人的洒脱都是端着的,至少文人的“偶像包袱”不能丢,但李白的洒脱都是来真的。
他懒得摇蒲扇,敞开衣服,摘掉头巾,露出脑袋。虽然只是一首很普通的五言诗,但诗仙还是没忘记把青林、石壁、松风写进去,在真实接地气的白描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丝丝凉意。
三:哪怕再热,杨万里仍然有心情“装深沉”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大概是南宋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了,他的“诚斋体”曾风靡一时,素有“四海诚斋独霸诗”一说。世人都说杨万里的诗不够大气,往往喜欢局限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了古代文人最细腻的一面。至于存诗数量就更不用说了,4200多首的数字能吊打一群文人。
这首乘凉七绝,小编高中时就读过,当时就没想明白一个问题:他说入夜了还跟中午一样热,于是便开门立在明月中乘凉,这当然很正常。但是后面他又说了,他听到了虫子在竹林深处鸣叫,还时不时感受到了一股凉意,他确定这不是凉风带来的。凉意不是风?那还能是什么?
这个问题,小编当年曾问过语文老师,他回我一句:“心静自然凉”。难道,这就是我们说的“装深沉”?
事情上,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这里。如果最后一句把凉和风联系到一起,那此诗也不过就是一篇落俗套之作了。诗人之所以刻意强调“不是风”,其实就是在总结前几句。明月、虫鸣,让诗人浮躁的心彻底地静了下来,眼前美景才是“静”的源泉。对于最后这点“卖关子”,著名诗人陈衍曾专门在书里提到,称其打破了一般乘凉诗的写法。
都说“心静自然凉”,但事实上古代文人们为了乘凉是各有法子。除了这3首作品外,大家还知道哪些乘凉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