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作品 | 杨云:荆楚竹枝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既有情境又有情景,将清明的天气和人事充分体现了出来。荆楚大地处于江汉平原的滨江介湖之地,江河纵横,湖网成片,气候温和,物产富饶,在文化系统上隶属于与中原文化有迥然不同的楚文化系统,因此,在清明习俗上也有着别于中原文化的特色活动。
年年三月踏青时,满地黄花醉酒卮。
上巳管弦寒食粥,太平歌舞也相宜。
——胡桂生《江汉杂诗·十四》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由于寒食节时禁火,忌热食,因此在寒食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把各色熟食准备好,所以在荆楚地区还流行有“馋婆娘盼寒食”的俗语,而粥在熟食中易放易操作,而且冷了也可食,所以,在寒食吃粥就成了习俗。在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曰作醴酪。”又说:“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这些都是寒食吃粥的习俗。特别的是,荆楚地区会有一种特殊的寒食粥,即青精饭。“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青精饭是由糯米和雀麦草做成。先将草挤压出汁,接着用这些汁与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捏成团子。团子中包有枣沙或豆沙,在包馅时,还要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子做好后,将它们放入垫有芦苇叶的笼屉蒸熟。熟了的青精饭颜色碧绿晶莹,还散发着芦苇的清香,色香味俱全,是寒食节中极受喜爱的食品。
东家姐妹约西邻,道是相邀去踏青。
件件衣裳都试遍,今天装扮费调停。
——蔡寄鸥《洪山竹枝词·一》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然而,在荆楚大地,“俚人风俗非中原”(苏辙《竹枝词·四》),游女之风,历来盛行。“热闹场中总到临,莫教豪兴让男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一四0》),不论是看会、烧香、龙船还是看戏看花,只要是地方上的盛会,荆楚地方的妇女则“逐队成群,出头露面,谈笑无忌,饮啖自如,一任轻浮子弟评肥量瘦,眉语目挑,恬不为怪”。可能是荆楚地区较少受到中原严格的礼教文化的熏陶吧,显得格外开放、大方,清明扫墓是正好的踏青时节,因此清明节时妇女比男人玩的还要开心,“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所谓“人面赛花还赛雪,广藤轿子揭帘游”(徐志《汉口竹枝词·二》),这一天所有的妇女,淡妆浓抹,携侣出游,人美景美,可不就是“男人的年”嘛!
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椿。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六八》
地米菜,就是荠菜,三月三这天,用地米菜煮鸡蛋吃可明目。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各种各样的野菜也是此时时新的食物。“酥雨廉织润篆沙,药苗寻得鰕金芽。何须更觅时新品,昨日清明采荠花。”(叶继雯《踏青词·三》),说明清明时节采野菜是很流行的。而且张衡的《南都赋》里说:“春卵夏笋,秋韭冬菁。”也就是说这个时节吃鸡蛋是补益的。因此,两相结合,清明时节,吃荠菜煮鸡蛋就成为了一种习俗了。
而在湖北孝感一带则流传有这样的传说:孝感是水乡泽国,人们以打鱼为生。因为人们天天在湖里吹湖风,得了头痛病。一天,尝百草的神农路过云梦泽,看到一些人因头痛在湖滩上打滚。神农很可怜他们,就到处找草药,为这些人治头痛病。可是什么药吃了也无效。三月初三这一天,神农从山上捡来几个野鸡蛋,又挖了一大把地米菜,拿到船上煮给人们充饥。人们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鸡蛋后,忽然感到头不痛了。后来,三月初三吃地菜煮鸡蛋就成了习俗,一直沿续至今。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斗鸡蛋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云:“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玉烛宝典》曰:“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左传》有季郈斗鸡,其来远矣。在这一天,小孩子以煮熟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有的还是染色、雕镂过的,十分精美。“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如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这种吃鸡蛋和“斗鸡卵”的活动应该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最后却成了寒食的节俗。不论如何,这些都是荆楚地区特有的清明风俗。
和烟折得柳枝新,插向门前满眼春。
两鬓更教簪嫩叶,清明时节重闺人。
——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六六》
在荆楚地区流传有“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等各种民谚,人们认为清明节这一天戴柳与否,将与死后的转世有莫大关系。在清明这一天,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遂溪县志》中载:“清明日折柳枝悬门,并插两鬓,曰明目。”因为在荆楚居住习俗中有“前不栽桑,后不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的说法,因为柳谐“扭”,怕家运不顺,所以折柳就能折“扭”,使家运昌隆,而且不戴柳就是不祭祖,不孝顺。无论如何,戴柳、折柳都蕴含着是荆楚地区的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待。
彩绳画板秋千竞,玉戏珠抛蹴鞠忙。
别有梨园惟弄影,争看傀儡自登场。
——胡大经《汉阳竹枝词·一六》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秋千是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甚至定清明节为秋千节,在皇宫中也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等人玩耍。秋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可以作为一种竞技体育运动来进行,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勇气,因此,荡秋千这一项运动,至今仍广受人们喜爱。
如果说秋千是女子的体育运动,那么蹴鞠,也就是古代的踢球,就是真正的男子体育运动了。《荆楚岁时记》载:“古人蹴鞠以为戏也”,然而,荆楚大地的女子都是豪放不羁的,她们认为男子可以蹴鞠,女子也一定可以,因此,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成群结对的年轻女子呼朋引伴,相邀蹴鞠,彩球纷飞,彩衣乱舞,场面非常热闹,远非男子蹴鞠可比。还有看戏,就更不用说了,此时的看戏多半是为了看人,“浓妆岂为梨园到,半倩郎看半看郎”(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一四四》)将这些女子的心态表露的淋漓尽致。
山堆云影青拖白,柳夹桃花绿抹红。
少女娇痴还有意,助来一阵纸鸢风。
——王景彝《冶春词·三》
小时候,有“杨柳青,放风筝;杨柳死,踢毽子;杨柳干,打得落”的童谣,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是人们很喜爱的活动,《红楼梦》中那些大观园的女儿们在清明这一天把所有不如意的事写在风筝上,然后将风筝放上天,再剪断牵线,让风筝随风飘逝,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样就可以让风筝把邪气晦气带走,同时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能够带来好运。
清明时节,非常适合放风筝,古人认为“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绢翅彩鸢柔体轻,春风得意好升腾。相牵无影晴纶线,一梦放飞任纵横。”荆楚的女儿们在放飞风筝时,将渴望觅得如意郎君的愿望也随着风筝一起寄托于远方,寄托于未来!
楚国雄图势已灰,千金冢上野花开。
不知寒食清明日,可有人持麦饭来。
——冯垣《古迹八首·千金冢》
在湖北宜昌地区,还有一种“赶堆子”的习俗。清明节时,每家人加上亲友,挑一担食品,食品装在四方盒子里,盒子分为九格,装些凉菜,如青豆皮、油炸兰花豆、春卷、香肠、腊肉等等,八盒就是一担。来到墓地,坟上插着的清明吊,祭过亡人,便可席地而坐,开始野餐,一边吃凉菜一边喝酒,喝过酒便吃些麻花、烧饼、凉面之类。春游的人来到坟地里,只要野餐的人群中有一个熟人,便可应邀入席,这就是“赶堆子”的来由。这样,就预示着忘记悲伤,开始生意盎然新的上路了。
(作者:杨云,北京一中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