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古人是如何消夏的
夏日,蝉鸣声声,烈日炎炎。
四季中的夏是阳光灿烂的,可它又总是带来高温和酷热,这让人们对夏天这个季节不禁又爱又恨。好在现代人已经有了许多避暑的方式,将夏天带来的苦恼消灭无踪。
然而,在没有现代电器的古代社会,古人们面对炎炎夏日是怎么消夏的呢?他们又有哪些避暑的小妙招呢?
一、唐代篇
唐代是诗意的朝代,就连酷暑也能化为诗歌。
李白素来洒脱,面对酷暑,他“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欣然到深林苍翠之间,感受自然的清凉。
比李白条件更好的王孙公子,则建造了一座专门用来避暑的水亭。这种水亭主要是先通过外力将水送到亭子顶上,然后再让水从四周滑落,形成人工降雨的效果,从而减少暑气。
自雨亭结构图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是刘禹锡对水亭由衷的赞美,而《唐语林》更是评价水亭不但精美,而且降温明显,就算酷暑天进入水亭中,也像身处深秋一般清凉。
可惜,精美的水亭并非人人都能拥有。一般的平民百姓就只能搭建凉棚避暑了。这种凉棚主要是用竹子做骨架,然后在上面搭上席子遮挡阳光,以减少由于阳光直射产生的高温。
不过,这种凉棚虽然可以避暑,却十分影响采光,于是聪明的古人便将席子切割成小块,再用绳子系上,这样需要光线的时候只需要轻轻拉下绳子就可以了,真是避暑采光两不误。
凉棚作为避暑利器虽然足够大众化,但唐代还是有一些经济拮据的人连凉棚也舍不得用。比如陷入财务危机的杜甫就只能穿着长袍忍受夏日的折磨,然后无奈的写下“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样充满酷热的诗句。
二、宋代篇
如果说唐代人避暑还停留在原始方法的话,那宋代人的避暑方式就堪称时尚了。
首先是唐代上层社会使用的水亭,被宋代人进行了改良。《武林旧事》中说:“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勘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地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萸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 种,分列水底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这段话的意思是,宋代人不仅安置了风轮对着冷水吹送凉气,而且还在水亭四周放置了各种奇花异草,让花香随着习习凉风而来,比现代的空调房还要黑科技。
宋代已经有了冰块做冷饮
此外,宋代人在夏天还可以吃到各种冷饮。这些冷饮可不是现代电器制作的,而是把硝石放到水中生产出来的。聪明的宋代人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带走大量的热,因此宋代有商人通过硝石制作冰水,并且在里面加入糖和果汁,开创了宋代版的甜品屋。
南宋时期,民间渐渐发展出了专门以避暑为主题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江南百姓们都会泛舟游湖,直到晚上才回家,尽情感受夏日带来的别样体验。
三、清代篇
时光的脚步匆匆向前,转眼世间已千年,避暑的古老话题终于摆在了清代人的面前。不过,清代人避暑的方式可不少,而且他们还取得了许多科技进步呢。
比如,清代民间已经有了足以媲美现代的冰箱。这种冰箱是将冬天的冰储存在一个容器里,容器的内壁涂抹导热性很低的铅和锡,这样冰块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制冷效果几乎不输现代家电。
清代冰箱
清代的帝王们在避暑的科技进步上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比如雍正就发明了手摇式风扇。这种发明创造简单来说就是近似现代的立式风扇,只不过是让人在一边通过转动把手来产生动力送风的。
有一次,雍正吹着风扇在屋里午休,负责摇电扇的太监累的满身是汗,汗臭味顺着风向雍正飘去,这让雍正的体验很不美好。
于是,雍正立刻让工部改良风扇构造。他下旨说:“人在屋内推扇,天气暑热,气味不好,不如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
随着一声令下,另一项新发明诞生了。此后,雍正的风扇便改成了牵引式,由太监在门外隔着墙拉绳子送风,雍正总算可以感受到凉爽又清新的空气了。
清代风扇
等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在雍正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圈流水,让水流环绕宫墙,从而推动风扇运行。如此一来,水流可以成为风扇的动力,而风扇又可以吹动流水降温,制冷效果比起现代的空调扇也毫不逊色。
在没有电的古代,古人通过接触自然,利用自然,达到了化酷暑于无形的效果。不知今时今日的人们,在感受现代家电带来的制冷效果的同时,可曾想起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早已将消夏巧妙溶入自然变化中,只等我们静心感受这份特殊的文化传承。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