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天津工人第一村”,中山门——承载了关于“段儿平房”最深的记忆
天津因地处京畿门户,所以又被称为“津门”。不仅如此,天津地名里带“门”的也不少,这些“门”字地名,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带“门”字的地名
天津早年间有内外两圈城墙,内圈围成的就是老城厢,外圈的叫墙子。墙子上的营门,就是今天大营门、北营门、西营门等地名的由来。
大营门公交站
第二类是由老城厢东西南北四门衍生出的地名,如东门里、西门里、南门外、北门外等等。
东门里大街
第三类是指在上世纪解放战争前期,国民党在天津设立的十五个以门为名的军事关卡,今天的“复兴门”(河西区复兴门桥一带)、“民权门”(河北区金钟河大街与红星路交汇一带)、“大同门”(西于庄后大道与大新街交汇一带)、“中山门”(河东区津塘路和东兴路交汇一带),就是因这十五个关卡而留下的地名。
中山门一号路
而这第三类“门”字地名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山门,这片区域最早是天津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也是天津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这里承载了天津人最早对“段儿平房”的记忆,即便到今天,将它称为最具天津土著居民生活氛围的居住区也不为过。
解放前的中山门
在解放前,中山门一带是片荒地,地势很低,是由东郊进津的大门。抗战期间,日本人曾在此地一带设置靶场,建“华北物资总库”,就是今天新仓库、新仓库护库河(护仓河)地名的由来。
护仓河畔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随即展开。1947年,国民党强迫附近的老百姓修筑城防工事,并在今津塘路与东兴路交口,也就是立交桥位置设关卡,卡口附近据说当时立有天津唯一一座孙中山雕像(此说法未经证实),于是这个卡口被命名为中山门,卡口两边设有碉堡,解放军兵临城下时,国民党士兵荷枪实弹,对过往行人进行盘查。
中山门立交桥旧貌(来源于@文心影像)
所以在与老中山门居民交谈时,你还会听到他们经常使用“城防(土语读音为城[fǎng])”当作日常交流的地名使用,而且在前些年中山门还有保留下来的碉堡,现已被拆除。
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在北塘打响了扫清天津外围的第一枪,塘沽的战斗还没完全结束,解放天津的战斗就已经开始了。塘沽的部队迅速转移至军粮城,沿海河西进,攻打中山门。
一号桥附近残存的碉堡
解放后的中山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府为解决工人住房困难,于1952 年开始,在全市新建 7 处工人新村,中山门工人新村的规模最大,并且最先落成,时称“天津工人第一村”。
第一个工人新村在中山门破土动工 (来源天津档案馆)
中山门工人新村内住的都是天津钢厂、棉一、棉三、耐火厂、发电厂等企业职工和家属。如今在中山门地区东侧,还能找到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地名,如耐火路、地毯厂路、麻纺厂路等等。
可以说工人新村的建立,极大的方便了周边工人。如今被视为找工作三要素的“钱多、活少、离家近”,人家最次也占个“离家近”。
耐火路
中山门公园内的工厂机床模型
而与工人新村同步建立的还有工人新村公园,即今天的中山门公园,老居民习惯称其为“花园”。
中山门公园
以中山门公园为中心环绕建设的中山门新村一至十二段,据说当时从空中俯瞰是一个五角星图案。但房屋结构较为简易,为红砖、硬山木檩的平房。
昔日中山门(来源天津档案馆)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房产都是公产房,没有房本,所以居民之间可以随意换房,换房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厨房小屋和大屋不对着,离的太远;有的是因为住在两个不同段的居民关系好,俩人非得住一起去……
关于“段儿平房”的记忆
曾有住在中山门工人新村30年的老人说起那段住在“段儿平房”的时光。记忆最深的,是清晨催促人起床的锣声。
那时六段和前七段以棉纺厂职工居住为主,每天清晨5点,在中山门六段和前七段街道上,可以听到“咚咚咚……”有节奏的锣声,那是在叫醒上早班的职工起床。寂静的清晨,不紧不慢的锣声,几十年后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住在段儿平房的人都非常熟悉每天早晨准点儿的倒土铃声,家家户户都端个“土箱子”去倒土。土箱子五花八门,有用木头打成的,有旧搪瓷盆,更简单的是用竹子或柳条编的筐。
秋冬交替的季节,晾菜也是段儿平房一道独有风景。菜市场里,卡车、马车拉来白菜、山芋、萝卜、茄子等当季菜,虽然也要本、要票,但因量大不好储存,就论堆儿、论捆儿地卖。各家的窗台上、墙根下、屋顶、雨厦子、门板、筐盖都成了晾菜的宝地,不仅为冬天有晾好的干菜吃,调剂一下口味,也为家庭节省了开支。
做饭吃饭是独特一景。到了做饭时间,这一家生炉子满院子窜烟,那一家坐锅炒菜满院子飘香,这家炸辣椒油满院子的人打喷嚏,做什么饭,炒什么菜,邻居们一目了然。
那时一间房子半间炕,一家人凑一块儿吃饭,就要在炕上放一个小饭桌。夏天干脆把小饭桌放在院子里,这家的孩子端个碗跑到那家的小饭桌边坐下就吃,是常有的事。正炒着菜的,叫孩子或邻居家孩子到副食店买点油盐酱醋也是常有的事。
住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既是工友师兄弟,也是街坊邻居,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照,下一代人也在这种团结、友爱、和睦的环境里成长,俨然一个大家庭。
新村变高楼
光阴荏苒岁月穿梭,一转眼三四十年过去了,原来的孩子已经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人们在自己的房屋前又搭建了新的房屋。
原来宽阔的马路变窄了,房屋破败了。工人新村的居住条件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住房拥挤、居住条件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希望这种状况能得到改善。
雨后中山门(来源于@盯东)
雨后中山门(来源于@天津日报)
于是1988年开始,政府决定首先对中山门二段进行改造,直到2000年左右,中山门地区的平房全部成为历史,重建为砖混和框架结构住宅。并以团结、友爱、和睦、互助重新命名新的居民区住宅楼。
1995年危陋平房改造(来源@盯东)
如今“段儿平房”成了遥远的记忆,不变的是老百姓邻里之间深厚的感情,所以将这里命名为“团结”“友爱”“和睦”“互助”,就是对中山门精神最好的诠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