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灯”,古人此话有何用意?

经验,是一个好东西,甚至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阿诺得曾说:“经验,制造一切未来;经验,是所有过去的成果。”

然而,再好用的经验也逃不过时间的限制;古代一句有用的“经验”可能被奉为至理,可在现代却毫无用武之地。

当然,经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熟知过去经验,也方便我们更好了解过去的民间文化生活。

老话说:“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灯”,作为曾经的经验之谈,在民间流传甚久。那么,你知道俗语中的“有毛”、“鞭春”、“有膘”、“看灯”是啥意思吗?古人此话有何用意?

一、“好男”与“有毛”

“好”为形容词,“男”为名词,连起来就是“好的男人”;关于“好男人”的标准,从古至今都是不一样的,且一直遵循着与时俱进的原则。

一个好男人要具备哪些品质?在现代则要分为很多角度,甚至要拿到不同的人群中去调查。

比如在女生的心里,好男人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倘若评价的主体换做老一辈人或者其他人群,则又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古代民间,最底层老百姓心目中“好男人”的评价标准大多是统一的,那就是有“富贵之相”。那什么才能算作“富贵之相”呢?“有毛”就是一个简单的辨识方法。

在当事人看来,一个男人体毛旺盛,则说明身体健康,能干活,力气大,若将女儿嫁给这种人,定能过好日子。

反之,若体毛“贫瘠”,定然体虚多病,女人嫁给了他,搞不好没过几年舒坦日子就要守寡,实在不是一个好人家。

二、鞭春

“鞭春”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习俗,在古代民间“鞭春”则有一个更为传统的叫法,叫做“迎春牛”,相传此习俗的由来与隋炀帝有关。

话说有一年隋炀帝过生日,因为隋炀帝属牛便下令全国所有耕牛休息百日,当时正值农忙,没有耕牛,田地荒芜,百姓们可遭了殃。

百姓们又不敢造反,只好拿耕牛出气,并且边打边唱:“春交五九尾呀,春打六九头。手举鞭条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打得昏君不露头。”

当然这只是民间说法,史册上并无详细记载。而且随着时间发展,鞭春习俗的内容也改变了许多;

立春前一天,农民将耕牛送进宫中倘若离得太远,也可送进当地最高衙门,由皇帝或当地领导率鞭打一下耕牛,走个过场即可,意在鼓励农耕。

奈何就算官员鼓励农耕,遇上年景不好的时候也没办法,但是形式就是形式,必须得走完。

于是乎,就会出现这样的景象。明明是个灾年,可县衙门口却准备了丰盛的祭祀供品与耕牛,农民百姓们则将县衙团团围住,仪式结束便进去疯狂争抢食物。

于是乎,“好男不鞭春”就可以理解为认真勤劳工作得以致富的好男人,不会去接受嗟来之食,也不需要去争抢食物。

三、好女与有膘

“好女”的评价标准,在中国向来是比较统一的,温顺贤惠、持家有道,谨守“三从四德”,不做违背礼仪之事;相夫教子,做好分内之事。这一点,其实直到今天也是行得通的。

中国当代女性虽然在各行各业有着活跃表现,有甚者可以独当一面,但是她们从未忘记历史传统所赋予她们的权利和义务。如若不然,为何很多女孩子在成婚之后更愿意去当全职太太呢?

至于“有膘”,古代身体偏胖些的女子总是受欢迎的,一则关于生育,二则关于体力。

毕竟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更加落后,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对女孩子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四、不看灯

“看灯”,则与中国古代的“灯会”有关。崔液在《上元夜》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灯会在古代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每逢赏灯时节,很多人会走上街头。

在古人看来,女子晚上赏灯容易遇到危险,比如“失贞”。这对女孩子来说,在当时可真是要命的一件大事。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一个好女孩在未出嫁前的必备修养。据说一来可以养膘,二来也可以避免危险。

结语

显然,这句古人的经验之谈在今人看来已然用处不大,但趣味性倒是十足。

现在,鞭春、赏灯已不多见,传统习俗逐渐落下帷幕,对待这些已然过时的传统习俗,大家觉得还应当保留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