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天地:《诗经》(5)

初见一隅——
《桃夭》,《诗经·周南》的第六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优美精炼,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头一章写“花”,第二章写“实”,第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而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更是一派兴旺的景象!
此诗表达了先秦人对美的观念:艳如桃花,不过是“目观”之美,乃“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这是一曲赞歌,一种祝愿,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家庭的追求的体现。
再细思量——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释
①夭夭:.绚丽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fén):果实多而大的样子。
⑥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译  文
翠绿茂盛的桃树,花儿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翠绿茂盛的桃树,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翠绿茂盛的桃树,叶子繁密绿满枝。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名墨飞扬——
(一)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诗人说桃花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喻,极有层次。
(二)在字词运用方面,诗人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三)在赞颂新娘的美时,不仅说其“艳如桃花”,更需“宜其室家”,这是一种将美和善融合的观念,而先秦人为何将婚姻看得如此重要呢?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依靠着家庭应对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当然希望家庭和睦、团结。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从统治者方面,《礼记·大学》引到《桃夭》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到了汉代,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调整及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关系的准则)之说。它们都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几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由此看来,“宜家”才能“宜国”。
“桃夭”是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喜庆与祝福,到了今天,我们也同样祝福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归”后,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主创团队:
杨子昱   诸启洋   安珈硕   林心   盛阅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