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纷纷坠下的金桂花香彻庭园
前两天说起大诗人李白,然后就觉得杜甫也应该定期怀念一下,可是天舒从来对杜甫的诗作找不着啥感觉,在一定程度上这得归罪于上学时候经常特别粗暴地把文学家什么的都用二元法分类,比如李白就分到浪漫主义里边去,虽说恐怕李白也会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诗,而与之对立的自然就是现实主义,说实话我不觉得这俩主义就能将大家一清二楚地划分站队,但是没办法,考试的时候你要是答错了就没分,哪怕你列出杜甫的几十首浪漫主义作品也不行,书怎么写,你就得怎么说。
因为热爱浪漫主义,所以冷落了现实主义,这是天舒的错,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天舒还专程跑去成都参观了著名人文景点杜甫草堂,而且这个次序都排到了首位,本来作为棋牌爱好者,成都大名鼎鼎的蜀蓉出版社在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可鉴于该出版社已经没落了,(听说已经变成了什么出版集团,关键也找不着),草堂就成为了首位,这已经足见天舒的膜拜之心。
可是如果让天舒说句实话,这草堂其实还真没啥可看的,不知道是否因为在新西兰转悠的经验不适用,反正觉得人又多,又吵,加上天气很热,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敬仰之情,只觉得那条浣花溪尚且不错,水汽充沛,缓缓潜流,后来还是赶紧跑到人民公园去喝茶了,嗯,还是围在桌前一杯紧似一杯地饮茶,即便周遭吵嚷一点也觉得甚好,如此现实主义,相信诗圣也不会怪罪。
记忆里唯一最美好的就是季节合适正在纷纷坠下的金桂花,香氛流转,庭院芬芳。
下面蓝色文字不是天舒自己创造的,仅作图片说明之用。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在成都的故居。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带着一家人,从陇右(甘肃南部)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修了茅屋居住。杜甫在这里居住了四年。
严武是唐朝中期大臣、诗人,也是杜甫的朋友。杜甫居成都期间,严武多次劝其出仕,杜甫婉言谢绝。后来,因感其诚意,友情难却,入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称呼杜甫为杜工部。
就是在这个破旧的草堂中,杜甫创作了240余首诗歌。一些比较有名的诗歌,如《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在杜甫离开成都之后,草堂便被倾毁了。现今看到的草堂,是五代前蜀时由诗人韦庄重新修葺的,后草堂屡次经历战火,现有的建筑大都为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兴建。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
柴门是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其实细想,中国人是颇有诗意的一个民族,喜欢诗,崇尚诗人,如此甚是美好。
浣花溪,宜浣花洗剑。
以此小文向千年之前的诗圣礼以温暖的敬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