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张君秋得意弟子,张派优秀传人杨淑蕊

视频:张派传人杨淑蕊

众所周知,过去的北京京剧团有马谭张裘四大头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号召力。“文革”后,这个剧团为保持原有传统,又挂出了四大头牌,谭元寿、马长礼接替谭富英、马连良自不待言,而张君秋先生的接班人却是戏校毕业的青年演员杨淑蕊。论资历,她差得很多,但张先生情愿,广大观众认可,从北京唱到香港,“小张君秋”的名字就叫开了。这是前辈的提携,观众的厚爱,不过对杨淑蕊来说也是来之不易,实至名归。

蓓蕾初绽梦成真

自幼耳濡目染,迷上了京剧的杨淑蕊,从六七岁时便前台看表演,后台看化妆,眼睛“录相”,耳朵“录音”,回到家里便把妈妈最漂亮的头巾找出来缠在头上,披一条大花床单,两手系上长毛巾,妆扮完毕,进入角色,郑重其事地“出台”,“亮相”,学着台上旦角的步子扭啊,走啊,那么天真,那么幼稚,她正是以此起步,走上了京剧舞台。

1958年,杨淑蕊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梦幻成真,如愿以偿。然而没过几天,这个从没离开过妈妈的女孩儿就想家了。她躺在床上默默地流泪,轻声呼唤着: “娘,我想您……娘……”早晨起来,两眼肿得象桃子,可她不会讲出哭的原因,因为她天生就是不甘示弱的性格。星期六,北京有家的同学们都被父母接走了,他们说着,笑着,开心极了。宿舍里空荡荡,静悄悄,只有淑蕊自己的脚步声。这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站在最高一层楼的窗前,双手扶着窗户框子极目望家乡,她终于克制不住地嚷出来了: “娘——我想您……”泪水滴滴答答,确实像戏里的唱词似的“湿透衣衫”了

……。可是娘听不见,静下来淑蕊却听到了娘千叮咛,万嘱咐的话: “好好学,别想家……学了这一行就得下苦功,干出个样儿来……”她不哭了,擦干泪水,开始背戏。星期日,她练三遍功、背一天戏……

也许正是从这时起,淑蕊便懂得了“有所得必有所失”的道理,咬紧牙关,横下一条心,开始了她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

一年级汇报演出,杨淑蕊演的是《大保国》,她扮演李艳妃。头戴凤冠身穿宫装,太监、宫女引路,她稳稳当当迈步上场。她第一次听到“碰头好”。打完“引子”,掌声四起,似梦非梦。淑蕊心中甜滋滋的。但是等她的唱告一段落,轮到杨波、徐延昭对唱时,她便感到头上凤冠越来越沉,头晕眼花,四肢无力,老师发现“危机”,叫宫女递上一块湿毛巾,正是时候,她吐了……

她懂得了干这一行的苦处,甜是苦换来的,苦太多,甜太少,献身艺术是万分辛苦一分甜哪!

衣带渐宽终不悔

八年戏校生活,磨炼了杨淑蕊的意志,她对自己要求十分苛刻,学戏,练功毫不懈怠,决不“偷油儿”,不仅唱,念的基本功也到家。武功训练中,她也对自己特别狠,踢腿,跑圆场,“下腰”, “涮腰”, “鹤子翻身”等等,她不练到老师满意,自己感觉到美时决不罢休。

播种了便有收获。在校期间,她就演出了梅派名剧《宇宙锋》、《生死恨》、《凤还巢》、《抗金兵》、《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玉堂春》、《断桥》,显示出才华。1967年毕业后任北京京剧团演员,曾与裘盛戎先生合作演出现代京剧《海港》;还分别在《沙家浜》《杜鹃山》中 扮演阿庆嫂和柯湘,她那女丈夫气概与众不同。

1978年后,杨淑蕊在张君秋先生指导下,演出了张派代表剧目《望江亭》、《诗文会》、《春秋配》、《玉堂春》、《状元媒》,还与谭元寿、马长礼、周和桐等诸位老先生合作演出了《赵氏孤儿》、《龙凤呈祥》、《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凤还巢》等传统剧目。

1981年,杨淑蕊正式拜张君秋先生为师,苦心钻研张派演唱艺术,张君秋先生慧眼识人才,见淑蕊扮相端庄秀丽,典雅大方,嗓音圆润宏亮,音质纯正,通过看她主演的张派剧目,感到她悟性强,体现准,讲究分寸,特别是她那种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劲头儿使张先生十分赞赏,因而很偏爱这位弟子,把自己如何刻划人物直到偷气、换气的气口儿都无保留地教给杨淑蕊。他不仅讲内与外、形与神的统一,也讲虚与实、动与静的对比;讲梅派与尚派的特点,也讲研究程派唱腔的体会……一字一句、一招一式,甚至不顾高龄,反复做下跪的动作示范,使杨淑蕊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杨淑蕊象一株茁壮的新苗,扎根于前辈们洒遍汗水的沃土之中,汲取营养,自强不息。

她排练,演出,学戏,练功,还要照顾家庭,伺候孩子、丈夫,难啊! 人们看到排练厅里往往是别人下班休息了,淑蕊还在对着镜子反复琢磨身段、脚步、舞水袖、找“造型”……

在上班路上,回家途中,风里,雨里也可以看见淑蕊骑着一辆年久失修的自行车,驮着青菜来去匆匆的身影……

青春易逝,时不再来,她不讲修饰、打扮,无心贪图安逸、享乐,她在朝着既定目标迅跑……

杨淑蕊、王文祉演唱的京剧《赵氏孤儿》片段

天道酬勤

杨淑蕊拜在张君秋先生门下之后,技艺大进,她随团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热情的观众赠送锦旗,称赞她是“张派传人、德艺双馨”,“张派真传,艺压群芳”。

杨淑蕊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勇于改革,创新,致力于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的新作 品。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平阳公主》、《梁红玉》、《北国情》等均博得观众赞赏和专家、前辈的好评。在新剧目创作中,杨淑蕊从人物性格出发,设计唱腔、舞蹈和区别于其他传统剧人物的特殊造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刻意追求唱、念、做、舞的性格化,丰富了旦角行当的表现手段。

她扮演的梁红玉,几乎调动了旦角的一切手段来塑造这位足智多谋的巾帼英雄。中心唱段非有 正工青衣的硬功夫不可,淑蕊以充满情感和力度的张派唱腔表现剧中人复杂的心理活动。《擂鼓战金山》一折她扎硬靠“起霸”;在这一场重头戏中,充分展示了她多方面的表演才能和扎实的基本 功。她“亮相”、“圆场”、举手、投足富于雕塑感,一位美术界前辈称赞她塑造的梁红玉是“游 动的雕象”,“每个动作,每个角度均为优美的造型”因而感叹“京剧艺术魅力无穷”。待到登高台,观阵擂鼓,把戏推上高潮,只见她稳健地操起鼓锤,放眼四望,眉宇间俱是国仇家恨。大鼓声声,动人心魄,观众屏息静气,从鼓声中领略梁红玉的胸怀、谋略,仿佛看到这位女英雄面对强敌,指挥若定,胸中的愤怒掀起了百丈波涛。

在《北国情》中,杨淑蕊饰萧绰,即萧太后。她读史料,“嚼剧本”,刻意塑造一位古代少数民族女政治家的形象。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帝王气慨,同时她又恰如其分地利用剧中细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萧太后对爱女的一片柔情。《北国情》中最精彩的一个片断是杨延辉主动求见太后,吐露真情的一场戏。当萧太后的攻心策略、怀柔手段在杨延辉身上发生作用,跪在她面前要说明真情的一瞬间,萧太后一个坚决的手势止住杨延辉,然后用几秒钟停顿表现内心的激动和克制,继而无比深情地说:“我苦苦地等了你十年哪……”每演至此,观众必报以热烈的掌声。

……

杨淑蕊厚积薄发,苦心钻研,正在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她说: “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决非京剧的出路。京剧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这一代中年京剧演员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任,让我们共同用心血浇灌京剧艺术之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