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余萍的随笔《太极拳,想说爱你不容易》

太极拳,想说爱你不容易 

很早就看人练太极拳,只知道它是一个慢慢悠悠,枯燥难学,唯有老年人才做的运动。但我又是那样地羡慕金庸笔下的女侠,她们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身子骨强壮地刀枪不入。常想,那天我也会打拳就好了。2013年7月,我带着强身健体的简单愿望,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练起了太极拳。两年来,在涂崇林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竟把这中国功夫练得如痴如醉。后来,由于膝关节的原因,我又离开了这支队伍,一晃六七年过去了,一直怀念那两年跟涂老师和拳友们练拳的日子。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我就把这段快乐的健身经历分享给热爱太极拳的朋友吧。
黄石的夏天热得冒火,早上六点半钟,人民广场体育馆门前的水泥地面就被太阳烤得火辣辣,热风扑面。来练拳的前半个月,涂老师什么都不教,让我一个人在旁边站中定桩,说是感受一下。那时,我有些委屈,为了学拳,我把早班调到了晚班,从市区赶到团城山,就为了个简单地站桩,太不值了,一万个不情愿,谁让他是师傅呢,我只有从命。松肩松跨还要圆裆,立身中正,八面支撑......,站得我是双腿发抖,膝盖酸痛,满头大汗,枯燥无味,平时说笑的十五分钟,站起来是那样的长和苦。打牢基本功,不能急于求成,后来我深知涂老师的良苦用心。坚持了一年,从理论上学了点皮毛,我非常感谢这位从1984年起,曾三次赴陈家沟向陈式太极拳当今掌门人陈小旺拜师学艺的中国武术六段教练涂崇林老师。涂老师当时说他三十多年练太极拳从没有间断,并毫无保留的在黄石和下陆教了一百多位太极爱好者。现在算算,又过了这些年,他的徒弟怕是又翻了好几番。
有良师传艺,学太极我少走了弯路,两年时间,我初步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老架一路、新驾一路和三十八式的基本套路,还买了一把剑,玩了几个亮相的动作。练拳时涂老师让我们身体放松,心情也放松,按照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螺旋缠绕,圆转自如.....,打拳的时候,我好像什么都不想了,耳朵里只有音乐,心里只有太极,浑身充满了自信。陈式太极拳十一世传人陈长兴说,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陈小旺说,习练太极达到了四阴五阳,就练到了最高阶段,接近了圆滑。哦,原来太极拳里还蕴藏着这么深的人生哲学。
据我了解,来涂老师这里练拳的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太极拳的热爱;一种是为了身体健康,不过练着练着大多人都成了太极拳的爱好者,我想这就是大家牺牲睡眠时间,不约而同的到一个不计考勤、不发工资,更不搞干部提拔的地方来勤学苦练的原因吧。太极让拳友们明白求医不如求己,帮他们找到了充满活力的人生乐趣。
人人皆知太极好,要去掉僵劲,松沉身体,宁静骨骼,进入一种境界,却是十分不易,在练拳人当中流传着一句俗话“十年太极不出门”。知识学到半会不会,求知欲最强,拳友们都很想近距离地了解太极拳,早就听说在陈家沟有句民谣“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传说在这里练一年抵得上外边练两年,拳友们蠢蠢欲动地想去哪里找气场。
陈家沟位于河南焦作温县城东的清峰岭下,之所以称为太极故里,不仅是因为黄河与洛河交汇孕育出太极阴阳文化,更因为在这里诞生了风靡世界的武术精粹——太极拳。太极拳是明朝末年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的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
2014年夏天,团城山这支男女绝对阴阳平衡的太极拳爱好者队伍,冒着炎炎酷暑,到太极故里寻根问祖,释疑解惑去了。驱车70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中国北方这座普通的村庄。在陈式太极拳学校,我们有幸得到了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小星的悉心指导,松跨、含胸听起来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到朱天才陈氏太极拳艺术馆,感受了太极的文化与魅力,去温县武术馆拜见了央视“武林大会”节目总教头张保忠大师,我们零距离地看他打了一套原汁原味的老架一路;走进久仰的陈家沟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我系统地了解了陈式太极拳的历史沿革,亲眼看到了天下太极出河洛(黄河与洛河),一清一浊组成的太极图。囫囵吞枣地在太极拳发源地学了这么多,我们还嫌不够本,第二天清晨,又在陈家沟的黄土地上练起了中定桩,与太极祖先们来了一个亲密的接触,总算实现了陈家沟的拳才是正宗的太极拳的心愿。
陈家沟之行我豁然开朗,我发现我原来的松沉竟然是哈腰下蹲,身体硬的像块板,双手正面缠丝和侧面缠丝全都做反了。有句太极拳练功小调说,拳不练,一场空,老师技高也无用。拳多练,不会空,不断研究能成功。太极无其他,只是两个字,“练”和“思”。我想陈家沟人祖祖辈辈除了种田就是练拳,勤练是他们获取功夫的奥秘吧。由此想想我那时还是一个门外汉。
据2014年我写稿时的统计,全世界有一亿人练太极拳,喜爱此项运动的俄罗斯人把它喻为中国的芭蕾,欧洲人真是把太极拳艺术化了。的确如此,当今的太极拳在传承中已不仅仅是一项武术功夫了,它已经把表演艺术融入其中,更增强了太极的亲和力和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健身达人参与。在团城山人民广场,不论初夏秋冬,每天清晨六点半,涂老师和拳友们会准时地来到熟悉的场地,迎着太阳冉冉升的太阳,马头琴弹奏的《鸿雁》响起来了,太极拳舞起来了。十年了,这张黄石的太极图已成为人民广场文化半岛上定格的风景,黄石的拳友们也在用他们的执着助力中国太极拳早日申遗成功。

2014年秋刊登于《太极拳》杂志,2021年8月7日有删改

余萍,土生土长的黄石人,媒体退休记者,喜欢散步街拍。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视频】陈氏太极小架拳---陈清环老师

    陈清环,又名陈执环.生于1947年,陈家沟陈氏十九世传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承人,当代陈氏太极小架拳的优秀代表人物. 曾任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会长,安徽临泉市陈氏太极拳小架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蚌 ...

  • 陈家沟太极名家王虎老师演练太极拳,看到就赚到!

    陈家沟太极名家王虎老师演练太极拳,看到就赚到!

  • 印象陈家沟

    印象陈家沟 长春影像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青峰岭上.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称为陈家沟. 陈卜善武精拳,曾在村中开设武学社,始 ...

  • [黄石文坛]余萍的随笔《普通人的日子》

    普通人的日子 退休有几年了,生活的圈子变得越来越小,每天出门见到的多是小区和公共休闲场所的管理员.保洁人员,与人聊天也只有那几个交往多年的同学和朋友.在与他们的接触和交谈中,我时而会心生悲怜,时而心情 ...

  • [黄石文坛]余萍的随笔《天津路》

    天津路  2020年12月30日,在天津路与武汉路的十字路口上架起了一座黄石市最气派的行人立交桥,这座桥的落成,不仅缓解了中心城区久治不愈的交通拥堵问题,还成为天津路上的一座新地标.   黄石建市于上 ...

  • [黄石文坛]王建福美食随笔《春来又想个儿粑》

    春来又想个儿粑 前天,诗人胡晓光在作协群里发了一张照片:白瓷盘.盘里摆着两个蒿子粑,深绿细腻如墨玉璧.还附了几个字:"春天来了,就欠这一口!" 我回答:"哈哈哈,我也欠这 ...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外公,我想抓住您的手》

    外公,我想抓住您的手  少年时的点点滴滴是我永恒的回忆:春去秋来,日月星辰,目睹了一位老人领着他的外孙们走过了十三载,魁伟的身躯为他的外孙们遮风挡雨.余家湾那条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记载着外孙们的成 ...

  • [黄石文坛]余丽霞的随笔《​静待春暖花开》

    静待春暖花开 农历庚子鼠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复杂严峻,打破了传统节日的幸福.安详.宁静,危及了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我所在的黄石市第二医院,以战时状态应对疫情.   1月21日 ...

  • [黄石文坛]欧阳高光的随笔《想念我的矿山高中老师》

    想念我的矿山高中老师   退休了,梦做得最多的是少年时的梦.梦见的人,多为小伙伴,父母,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他是乡村小学教师.在父与师面前绕膝,我缺乏尊师重教的意识.直到进入矿山高中,见了老 ...

  • [黄石文坛]马英的随笔《稳稳的幸福》

    稳稳的幸福  儿子(剑剑)去部队一个多月了,他本周六在电话中除了问候家人外,电话中的意思想我们暑假期间去云南看看.短短的电话中让我们更加牵念.   想起儿子在家的时候,我没有照顾好他,我愧疚感满满.我 ...

  • [黄石文坛]姜飞的随笔《这委屈向谁说去》(外两篇)

    这委屈向谁说去 大姐夫在奈何桥驻足片刻,最终还是没有回头.如果真有孟婆汤,我会劝他一饮而尽.放下许多放不下的人和事吧,这样,在我们竭力顾左右而言他时,就算还是逃不开那一副副闪现的音容,也不至于太悲恸. ...

  • [黄石文坛]柯浩然的随笔《在校住读的日子》

    在校住读的日子 一篇忆母校出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几位同学分享,也请熊老师和移顺同学指导了一下,最后才定稿.有位同学看后电话给我,浩然,你写的还可以啊,勾起了我在学校三年美好的回忆,是不是再写点学校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