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起效应:破罐子也不能破摔
小时候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个胆小并且心理脆弱的小男孩,如果在学校被叫起来背诵课文,他立刻就会表现出双腿发抖、嘴唇颤动等状况,并且回答的还含糊不清。
因此他的脸上总是一种惊惧的表情,甚至连呼吸也变得很急促,更让他感到悲哀的是,他竟然没有好看的面孔,因为他是实实在在的龅牙。
富兰克林·罗斯福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正是这种心态,最终激发了他的奋斗精神。
他并未因为同伴的嘲笑而失去勇气,而是恰恰相反,他把自己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嘶声,用自己的牙齿咬紧嘴唇而使它不颤动,从而克服了他的胆小和恐惧。
也就是凭借这种奋斗精神,他最终成了美国一位伟大的总统。
罗斯福的事迹中就体现了心理学上的“奋起效应”。
“奋起效应”在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积极心理效应。
它指的是当经历了一次大的挫折和挑战的时候,受挫的当事人不但不气馁,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改变现状、奋起直追、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
富兰克林·罗斯福并因为自己有那么多的缺陷而放弃追求的努力,而是很好的利用自己的缺陷,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最终走到成功的巅峰,成为美国第一个最得人心的总统。
我们在感动于他的事迹时,是否也能趁机改变一下自己,利用一下奋起效应,激励自己走向成功呢?
丘吉尔曾经说过:
“一个悲观的人在每一次机会里看到的都是困难,而一个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困难中寻找机会。”
在生活当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面对这些挫折我们该怎么办?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一种人是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最终一事无成;
第二种人是越挫越勇,1000次倒下就会有1001次站起来,最终获得成功。
很显然,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第二种人。可是要成为第二种人,就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越挫越勇,而不是一蹶不振。
这就是奋起效应想要告诉的道理:遇到挫折,不必气馁,不能破罐子破摔,而应该正视挫折,打败挫折,并重新站起来迎接成功。
面对挫折 我们应该正确处之
无论在任何时候,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挫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要敢于屡败屡战,抛弃消极思想,全力以赴,不消极等待,在吸取教训中克服阻碍,做自己最好的对手,不断地去战胜自己。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之所以成功,并不是我的倒下的次数比别人少,而是我站起来的次数比别人多罢了。
伟大的成功者对于成功或失败都不在意。他们面对困难与失败时不会失去往日的平静,仍然用行动、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很多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从客观事物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缺乏对变故的思想准备,遇到挫折容易导致心理失调。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绝对化挫折,要知道,挫折背后往往就是一个机遇,只要你善于寻找,总有你需要的。
所谓挫折概括化是指以一时一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遇到挫折就容易导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调。同样,要利用奋起效应来激励自己,就不能将挫折概括化。
所谓挫折夸大化是指对事情的后果想得过分严重、可怕。
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卑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自寻绝路。显然,这种心态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危险的、致命的。
自我调节,即想方设法自己反驳自己,用正确的观念来反驳不正确的观念。
以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正确认识与评价为前提,尽力消除那些能够改变的不愉快事件,理智地接受那些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的现实。
学会善于掌握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适应社会发展情况,对维护心身健康至为重要。
学会外部的诱引劝说是另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诱导、劝说改变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
比如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能接受别人的诱导和劝说,重新振作起来,而不是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
挫折与成功永远是一面太极图上的阴与阳,它们缺一不可。在你接受继折的时候,你也获得了战胜挫折的经验与知识。
看似生命中任何的挫折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跳板,面对挫折不是要灰心丧气,更多的是从中看到机会。
每一个挫折都是为了更好检验自己过去学到知识的机会,每一个挫折也都是来指引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