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两面三刀的小国,却打到自己被拖垮,隋朝为何要死磕高句丽?

公元581年,北周最后一位皇帝禅位于丞相杨坚,江山易主,杨坚结束了自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再次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政权——隋。虽然此时南陈仍在苟延残喘,但距离杨坚真正统一全国也只剩八年的时间。

隋朝的建立可谓结束了此前中华大地上朝代频繁更迭、少数民族南下战乱的混乱局面,对于当时国内的百姓来说,这是一大幸事,起码他们不必再忍受战乱、饥荒、流亡之苦。但是对于在周围蠢蠢欲动的游牧民族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边境的突厥人很久以前就开始侵扰中原地区,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这倒是意料之中。但不曾想到的是,此时东北的高句丽,却也逐渐成为心头大患。

一、高句丽的野心

高句丽是朝鲜"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创建者是扶余王金蛙的儿子——朱蒙。该政权的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北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汉武帝时期曾在这里设府管理,称之为"乐浪郡"。

高句丽建国之后,不断进行征服战争,扩大了领土。早在二世纪中叶,高句丽在向辽河沿岸进攻的同时,也在向西南扩张,最远到达清川江和大同江流域。公元四世纪,高句丽不断南进,获得了肥沃的农业地区。公元五世纪,长寿王迁都平壤,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公元六世纪,高句丽的国力达到鼎盛,随着内乱的解决,王国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国家秩序逐渐恢复,高句丽步入中兴时代。此时的高句丽占地面积广阔,南北长达一千公里,东西距离两千多公里,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蕞尔小国了。而且,在多年的征伐战争中,此时的高句丽已经锻炼出了一支战斗力极高的军队,它为高句丽的开疆扩土屡立奇功。

仅从当时王室的禁卫军规模就可以看出,高句丽的军力不容小觑。有学者研究发现,六世世纪的高句丽王室已经组建一支人数庞大的禁卫军,这支禁卫军类似于后来唐朝的十二卫,人数不下万人,并且其首领身居要职,地位显赫。虽然对于中国来说,过万的军队暂且成不了什么气候,但这是在高句丽,一个半岛三分之一的政权领地,万人军队已经是相当大的规模。

要知道,在长寿王出征百济时,他所率领的军队也不过才"三万人"。短短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高句丽军队的人数就已经有了如此显著的增加,可见当时高句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否则哪会有那么多钱来养这么庞大的军队呢?但也就是不断强大的军事实力助长了高句丽的野心,它开始挑衅自己的宗主国——隋朝。

二、隋朝忍无可忍

从隋文帝即位到隋朝灭亡(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朝曾多次征伐高句丽。隋文帝时期,杨坚就曾命杨谅东征,只是因遇上大风,隋军被迫撤退。

此后,婴阳王上书表忠心,隋文帝既往不咎。但继位的隋炀帝可就不一样了,他完全跟高句丽死磕上了,在位期间曾三次出征高句丽,不灭高句丽不罢休。没曾想,最后高句丽没被弄死,隋炀帝倒是被拖死在这场战争里,隋朝也随着覆灭。

有人可能就会感到疑惑,到底隋朝与高句丽有什么深仇大恨,隋朝偏要和它过不去,老是攻打高句丽呢?最后还落了个自取灭亡的下场,隋炀帝是不是太任性了?其实不然,攻打高句丽并非是隋帝本人的意志,而是综合国家大局而考量的结果,其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正如前文所述,高句丽的不断扩张和日益强大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原因。高句丽的强大自始至终都伴随着领土的扩张,也就是说它是通过蚕食周边少数民族的领地来壮大自己的国土的,弱肉强食,这在当年的政治角逐中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可是在以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下,高句丽的扩张已经逐渐破坏了原有的宗藩秩序,在隋朝看来,这就是高句丽在挑战隋朝的权威,隋朝势必不能容忍这一行径继续下去,所以隋文帝才会颁布诏书,劝高句丽收敛。

没想到,高句丽却完全没放在心上,转头就背着隋文帝继续和东突厥人秘密交往。高句丽在周边游牧民族内部盘旋,势必会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于是这次才有了隋文帝第一次出征高句丽。

第二个原因,则是隋朝本身稳定国家秩序的需要。在隋朝看来,高句丽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独立主权国家,而是自己的属国,它在正统上需要接受自己的册封,还需要向自己纳贡以示臣服。

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战乱不休,直到隋朝建立才有了一个一统的王朝。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已经导致王朝对属国的威慑力日益减弱,高句丽的不安定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现。所以在隋朝看来,征伐高句丽一是为了收复固有领土,稳定地方秩序,二是重新建立朝贡体系,这是隋朝真正实现大一统、宣扬国威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三,则是高句丽对隋朝实行的"表面外交",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隋朝天子威压,这让隋帝是忍无可忍的。隋朝建立以后,高句丽一直与南方的陈国较为亲近,这已经让隋帝极为不满;陈国灭亡之后,高句丽表面上向隋朝称臣,背地里却和突厥以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暗通款曲,企图在隋朝周边建起一个自北向南的包围圈,限制隋的活动。

三、一战失天下

在隋文帝第一次讨伐高句丽时,高句丽见到两国兵力悬殊,匆忙请降,但在那之后却并未安生,仍然多次在半岛以及周边地区滋事。可见,高句丽对隋朝的臣服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做派,实际上高句丽一直都没有真心想要归顺隋朝,从应对隋朝时所说的外交辞令中就可见一斑。

隋炀帝时期,隋对高句丽的容忍度越来越差,几次出征高句丽。这其中除了国内政治统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原因之外,能够让隋炀帝打消顾虑,开始"教训"高句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粟末部的内迁。

粟末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隋炀帝时期,粟末部被高句丽打败,随后其首领便带着整个部落南迁至隋。对于隋炀帝来说,这无异于"一把好刀",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高句丽的长处和弱点,粟末部还可以充当隋朝的"看门人",时刻监视高句丽的动向,稳定东北亚的局势。思及此处,我们便不难理解隋炀帝为何一定要攻打高句丽了。

可惜的是,隋炀帝未能如愿打败高句丽,却因频繁发动战争失去民心,最终失去天下。可见,妄图用战争来稳定统治秩序的做法,也隐含着会在战争中被推翻的风险,毕竟民心向背才是一个政权是否长久的关键。

文/元气少女QMQ

参考资料:

1、《隋唐与高句丽——唐高句丽遗民墓志识读》,王化昆

2、《隋朝征伐高句丽原因探析》,党鹏举

3、《隋朝初期隋丽关系研究》,董健

4、《权力转移下崛起国对小国政策探因———以隋唐时期的吐谷浑与高句丽为例》,万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