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战:马陵之战(2)那个时代,将士们都吃啥呢?

三家分晋时,由于老赵家在消灭智氏的战争中牺牲最多,贡献最大,原始股最多,所以昔日智氏之地,相对于韩、魏二氏,赵氏还多分了一部分,总的疆域也以赵氏最为广大。

不过有的时候,地大不见得物就博,赵家虽然地盘最大,但在经济上,却远远的被魏国甩在了身后。

韩国就更别提了,除了冶铁业算是亮点,剩下啥都提不起来。

在当时,魏国可以说真的是“天朝上国”,几乎所有资源,皆能自给,而且这其中,有三项关键资源。

第一项关键资源——肥沃的土地。

在这个时代,所谓的“肥沃”,不仅仅是要能高产。

这个“肥沃”还需要你适合种某些高需求产物,才算得上是好地。

三晋中,韩赵两家的土地较为贫瘠,物产欠缺,比如著名的挑拨离间者张仪先生就曾经说过:“韩地险恶,五谷所生,非麦即豆,一年不收,老百姓就得吃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两年的积粮储备都没有。”

话说的很不厚道,拿豆包不当干粮。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问:麦和豆咋了?为啥生长这两种作物要被称之为“其地险恶”呢?

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们都是不挑食的,张仪所指的“险恶”,主要是指麦豆用于君粮方面很尴尬。

下面,我们需要科普一下了。

君粮是怎样炼成的

先来回答一下刚刚的问题,麦和豆为啥险恶?

首先,营养价值不高。

可能会有人问,豆子蛋白质不是非常高吗,麦子都险恶,大馒头也没见你少吃,真是没挨过饿。

这就要说一下部队中的烹饪方法了。

在那个时代,君粮做法实际是煮粥,直到宋朝以前,一般炊具还都是陶器,极少有铁锅。

后来在不断发展下,慢慢出现了类似于压缩饼干的水分极少的干粮,但将士们也不能总吃干的,那东西是保持不了战斗力的,只能做急行军时的干粮。

既然炊事班的家伙是陶器,那么君粮最适合的就是煮粥,而不是炒菜。

这就很难为豆子了。

因为根据那个时候的伙食水平与烹饪技巧,是绝对没办法让十万大军每人熬出一碗精品豆饭的,一般来说能熟就不错了,而且当时也没有高压锅,可燃物往往就地取材,几万人做顿饭,也没工夫让你精熬细炖,你还没熟饭大部队都开拔了,所以都是将就。

打仗说到底,就是打后勤,弄熟这一碗饭,是重中之重。

豆子和麦子一旦不熟,里面的蛋白质吸收起来就要大打折扣,而且副作用还很大,容易跑肚拉稀。

有实验精神的同志们可以尝试吃一大碗半熟的豆子再喝上一大碗水,看看下午屋里还能不能呆人。

豆子在军中的作用主要是做成酱,补充微量元素的,但你总不能一开饭一人一勺大酱吧,我们又不是韩国人。

那刚才我们说的大馒头呢?

馒头你还要等上几百年才会出现,因为那个时代,石磨还没有普及。

没有磨,就谈不上将麦子转化成面粉。

而且哪怕有了石磨,加工后的豆与麦都是极其不容易储存的,你无法带着一袋袋面粉大老远的去打仗,到了饭点儿全军撸起袖子和面,路上再下点雨就全白瞎了。

战士们呼唤好做熟,易吸收的快餐。

那么那个时代,我们的阿兵哥都是吃啥呢?

小米为王。

总说“小米加步枪”,显得多艰苦,其实小米一点也不艰苦,它是真真正正的五谷之王,这个古老的作物穿越了上千年,为我们华夏民族的生根发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小米在古代被叫做“粟”或“稷”,五谷之一(那四谷是稻,黍,麦,菽,翻译过来就是大米,黄米,小麦,豆子)。

小米的脱颖而出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具有良好的存储性。

而据唐代文献记载,积粟可以储藏9 年,而稻米只能储藏5 年。粟米的保质期几乎是稻米的2 倍,实际上粟米贮藏时间可能更长。

据《旧唐书·马周列传》记载,直到隋灭亡20 年后的唐贞观11 年,前者留下的长安府库仍未用尽(所谓贞观之治,其实占了隋朝很大的便宜,讲到唐时我们会细说)。

考古人员在发掘隋代含嘉仓遗址时发现,其中1 处粮窖中竟保存有已经炭化的小米50 万斤(最富裕的中央莫过于隋,几乎所有的储粮记录全是这个短命朝代创造的)。

栗米保质期长的这一优点在军事上意义重大,因为古代运输条件落后,还没有防腐剂,边远地区驻军难免遭遇长期无法补给的情况。

容易保存,几乎超越了君粮的所有要素,成为君粮诸项评比中不能删掉的那个最高分。

第二,营养丰富易加工。

如果在所有主食中进行评比,谁的营养最丰富?

小米将轻松干掉“五谷丰登”中的那“四谷”,荣登榜首。

人家外号可叫“代参汤”。

现如今我国北方的很多女同志们生产后,还约定俗成的将红糖煮小米作为恢复手段。咱们《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医师亲切的说道: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战士们一路奔波辛苦了,一锅热乎乎软糯糯的小米粥,绝对比一锅嚼不烂的豆子饭要强多了。

正所谓“营养,易煮,还实惠,我们几千年一直用它”。

第三,种植广泛。

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而当地恰是小米的传统主产区。

约6000 年前,小米开始在中原一带大面积推广,到了商朝时,小米就已成为北方农耕民族的主食。

只有当一种作物在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时,这种粮食才可能成为君粮,这点很重要。

用现在经济学的思维来说:一统江湖后的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便会下降。比如大米在当时由于受生产条件限制,尚未实现大量种植,价格就很贵。

据记载,秦汉时期,1 斗米的价钱可以买2.5 斗粟,吃大米在那年头绝对是奢侈行为。

小米的大受热捧,其实还有着深层次的税收原因。

一个国家在运营中,税收成本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税能不能收上来,收多少,怎么收,收完了咋放,这都是很专业的问题,今后我们会开专题细讲。

简要来说,一种广泛被认可种植的作物大大的降低了税收的困难性,当一个村全征收小米,就比一个村征收乱七八糟一大堆东西要好合算,废话少的多。

归根结底,省心。

所以你看,很多规律与共识看起来很普通,但深究起来,却是由一代代人经过自然选择与磕碰摸索后结晶出来的。

小米,就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结晶。

魏国的土地,不仅高产,还非常适合种小米,天赐的土地帮助魏国天然就绕开了君粮这个每个国家都重中之重的头痛大问题。

魏国不仅地好,好的还在后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