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古廊桥
廊桥,在赣州虽然不是稀罕玩意,但数量其实并不多。之所以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赣州廊桥量虽不多,但胜在质,这其中包括了三座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甚至有些桥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到几乎是孤本。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个究竟。
第一座,信丰玉带桥。
信丰县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位于赣州市的正南方向。信丰玉带桥位于距信丰县城约四十几公里的虎山乡中心村,现在位置略显偏僻,好在百度地图上可以找到,离高速出口也不远,停车后还要步行几百米小路方可到达。
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桥亭歇山顶的飞檐翘角了。
走到桥头,终可一睹全貌,这座美丽的廊桥是弯弧形的,如一条玉带横跨于滔滔虎山河上,据说这也是“玉带桥”名字之来由。
信丰玉带桥,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据说为当地富翁余凤歧募资建成,最早叫“凤歧桥”,为三墩三孔石拱廊桥。下部为桥墩与石拱,花岗岩条石砌筑,桥墩迎水面做有分水尖;上部桥廊盖部分为砖木结构,廊屋高3.2米,分为23段(间);桥头两端和中部建有三个歇山顶桥亭,两边高4.2米,中间高4.6米。桥身呈弧形,弧长81.8米,弦长74.44米,弧弦最大距离为10.84米,桥面宽3.8米,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古有诗云:“远近闻名玉带桥,两岸峻峰入云霄。奔腾河水泻千里,玉带飞镇两山腰”,就是对玉带桥的崇高赞誉。
玉带桥是“江南现存最长的弧形廊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山河正好于山谷之间穿过,据说古时其水势甚大。对面山坡有观景亭。
桥头对联是“赣粤联姻牵玉带,商贾如云跨长虹”,十分应景。在生产力十分低下、交通落后的年代,玉带桥是信丰通往广东兴宁、和平的交通要道,对促进赣粤经济文化往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桥头立有关于修建玉带桥的民间传说的石碑。据《信丰县志》记载:县东南赣粤交通要道,有条虎山河奔腾咆哮,水急浪高,渡客和行李掉入水中的事时有发生,村人余凤岐每念及此,不觉惊叹流泪,于是他决定在这河上建座大桥。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一个和尚对他说“今年八月十九日是黄道吉日,你就这天开工吧,到那时河里有几个大红鸭浮起的地方可以做桥墩。”老和尚一本正经地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余凤岐满腹狐疑。等到那天,河里果真浮起几只红鸭来,余凤岐兴奋之余,就按照老和尚的意思,请了能工巧匠展开兴建工程。动工两月,料尽财竭,余凤岐便把家里的牛、猪、鸡、鸭、粮食、田地、房屋都拿去卖掉,但钱还不够用。因此,他只得忍痛把独生儿子卖去,叫妻子四方乞讨以集资建桥。虽如此,桥还是无法竣工。余凤岐心如火焚,万分惆怅,他再次攀登香山去求助那个和尚。和尚告诉他:“靠自己的力量做不起,何不仿效我筹建寺之法?”余凤岐知道这办法就是“苦行”,于是制作了一副几十斤的锁链给自己戴上,似苦行僧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径向隘高古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很快隘高人被其精神感动了,纷纷捐钱捐物,大家齐心协力,这桥很快就落成了。相传,余凤岐宿愿己偿,次日便仙化到南安府戴员外家再世。然而他一生下来就日夜啼哭,搅得家人坐卧不宁。可是奇怪,当一个讨饭婆荡到戴员外家门口乞讨时,这孩子却转哭为笑,员外只好把这女人收留下来抚养他,三岁孩子便能与大人语,很得员外喜爱。员外询其为何见讨饭婆便不哭,他把前世在信丰修桥的经过诉说一遍,原来那讨饭婆是他前世之妻。十八岁时他高中状元。后来,民间为纪念他修桥的事,便将此桥命名为“余戴桥”。又因此桥犹如玉带之飘浮于水上,后又改名“玉带桥”。
虽然只是传说,但余凤岐造桥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与崇高人格,两百多年来一直在客家人民口中传颂,修桥的故事可谓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入桥,可见桥面为卵石铺就。
三个船形桥墩,其中一个靠近岸边,有保护河堤之用;另外两墩立于骤弯直下的激流之中,石墩高出水面5.7米,拱跨14.3米。
虎山河风光。远处的高架桥属于粤赣高速。
桥廊结构也是与众不同。青砖砌的柱子,上搭厚木板与青砖相间作为梁架,最上才是木构屋顶。两边有挑檐瓦盖风雨板,桥身设有青砖护栏,柱间有木条长凳供行人歇息。
桥身中部的桥亭屋顶。
神龛供奉的是观音菩萨
旁边有石刻余凤岐画像。
很快过了桥
爬上适才看到的小山坡,从高处欣赏玉带桥雄姿。古今桥梁交相辉映,令人倍感唏嘘。
永镇廊桥,始建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比玉带桥早近一百年,桥长38.5米,宽4.33米,桥面距正常水位8米,为一座两墩三孔木伸臂梁廊桥。桥的两头各有砖房一间,中部有小杰阁一间。据当地老人讲,古时永镇桥边的古驿道是寻乌与安远通往信丰、赣州的必经之路,更是唯一的交通要道。原来没有桥,商旅和居民来往只能涉溪通行,甚为不便,非常危险。一代高僧欧阳融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发动当地的客家人,集资募捐架起这座木构廊桥,让南来北往的客人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永镇廊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墩为船型,前为分水尖,后部上为长方形桥台,上面架设杉木伸臂梁。
侧面可见桥身两边设有风雨挡板,内有木栅栏。
桥面为木板铺就
桥身内部,抬梁穿斗全用上了
中部神龛空置。
桥外风光
山清水秀
从下游处欣赏
近距离感受分水尖之“尖”。
木伸臂梁构造
桥在街道右侧,门额名字又写回了“初石桥”。
廊屋顶采用简单的抬梁构架
桥中部有四根柱子,支撑上面的楼阁建筑。桥两边有木栏杆。
中间有神龛供奉“七仙娘娘”。这个我是第一次见,查了资料,原来就是董永他媳妇--七仙女,王母的女儿,受教了。当然,拜祭七仙娘娘应该在七夕节了。
沿河的这些土石楼房以前就是豪宅了
有一楼梯可上去。很可惜,中部楼阁与楼梯现在都改成混凝土结构了,原貌不复。
上去
原来二楼是“万寿宫”,供奉道家四大天师之一许真君的。
观音菩萨居然赫然在列
有意思的是,供桌上刻有抽象形状的“福寿禄”三字
再上是一个丁字撑小楼阁
从桥上看初石河两边美景
下桥,下游处看桥全貌,可见该桥为单石拱楼阁式廊桥,中部二层有楼阁,三层则是八角塔式建筑,造型可能是独一无二了。
塔身匾额刻有“万寿楼”三字,与万寿宫相对应。上部以砖斗拱出挑,塔顶有葫芦塔刹。
杨村太平桥,位于江西赣州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横跨太平江上,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双重石拱桥。关于太平桥的来由,说来还有一段故事。据传,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率官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着又镇压广东三利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途中,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升平。桥成,桥下游十余米处突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水牛麻(母)。一到晚上,水牛麻便去广东连平州寻食禾麦。至清道光初,一风水先生说:“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村民们便按照风水先生的吩咐,以族正赖懋杰为督理,广为集资,兴师动众,鸠工建筑,在原桥下游100米处重建了一座太平桥,即现在的太平桥,并将原桥拆毁;又精雕一只水牛牯与水牛麻配对,至今仍置放在车田村老围门口。
这里的王守仁就是儒学史上的又一大师王阳明了。在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下,自此赣南地区“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可以这么说,太平桥带给龙南人的,不仅仅是久乱不治之后的安宁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一场精神教化的开始。
转到桥身正面,牌坊门楼门额上有“太平桥”三字,系重建太平桥的督理、族正赖懋杰所书。
小拱之中见大拱,构成美妙的曲线图案。
廊亭屋顶系木瓦结构,雨水沿着拱形屋顶从正面牌坊门上方两侧屋檐流出。
桥墩的分水尖
过桥到另一侧。
另外一边的上游处看,绿树掩映之中的太平桥更显灵秀。
这个拱券与倒影合起来也是一轮满月,感觉不比婺源祭酒桥差。
360度美得无死角,不怕一看再看,不怕放大局部观看。
走往另一边的下游
不愧是廊桥中的高富帅啊
当天下雨,路面都是黄土
最后给心爱的昂小胖与太平桥合影留念。
第五座,石城县永宁桥。
永宁桥,位于赣州市石城县高田镇岩岭管理区上柏昌水口,横跨上泊溪之上。据《石城县志》记载,该桥桥身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村中熊氏族人为祈求平安,将桥命名为“永宁桥”,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桥头的这间歇山顶小屋是关帝庙,正门为八字形。
内祀关帝像
永宁桥头。可见廊屋上盖为歇山顶。上部廊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为方便过往村民躲避风雨、歇脚乘凉,熊氏族人于桥上增建亭阁、桥廊。
永宁桥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内部以穿斗式为主。路面为卵石铺就,两侧有木挡板、栏杆和条凳。
桥中部神龛。据说以前也是供奉关帝爷的,现在空置。中部上方有歇山顶杰阁一个。
扇形透窗
永宁桥对面桥头的古树。
终于看到永宁桥全貌
桥中部石拱券上方石块刻有桥名“永宁”二字。
爬上对面的小山包上俯瞰,可见永宁桥下部为石拱,中间拱券部分为青色条石砌筑,两边为不规则花岗石;桥屋顶为歇山式,中部有歇山顶杰阁一座;两侧有木围板遮风挡雨。整桥长30米,宽5.3米,拱跨达10.6米。
往下游走
从下游观看,永宁桥更显得英姿勃发。
从上游看,平缓的河水上,古桥变得柔美秀丽
中部杰阁放大图:木挡板开有三个透窗,中间是圆的,两边为扇形;二层杰阁还开有窗户,估计搭梯可上。
本来,赣州古廊桥还有一座--南康永安桥。由于还没去过,无法介绍,干脆就拿最近看过的抚州的一座廊桥来补上吧。
第六座,抚州市广昌万寿桥。
万寿桥,又名花桥,位于广昌县赤水镇塘坊乡,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横跨塘坊河上,桥长24米,宽5米,高7米,为一座两墩三孔石拱廊桥。据广昌县志记载,此桥原为木桥,是古代广昌十景之一。后因屡遭水患毁坏而改为石拱桥。(桥长都是官方资料,实际考察觉得有误。有资料显示该桥单拱跨径为13米,这个数字与实际所看比较吻合。所以按正常估算,该桥实际长度应该在50米左右)
远眺万寿桥雄姿。这座桥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高。
桥下部为两墩三孔石拱部分,由于采用了薄拱,更显宏伟美丽;上部为砖木结构廊屋,中间有一个杰阁。
桥头斜坡
桥头为马头山墙,拱券门门额有“万寿桥”名,寓意此桥与当地都能长久太平安康。
上为抬梁构架,地面为石板铺就,长廊两边有广昌风光图片展览。
桥身中部有观音亭,上悬有“礼义杆橹”四字。原来,万寿桥所处为塘坊村里村,村中唐氏先祖于唐代咸通二年(公元861年)由南丰朔抚河而上,定居于此,迄今已历1200多年。该村民风淳朴,尚学崇礼,素有“诗礼名乡、礼义杆橹”之称。